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4/27 第七課討論區

5 posters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4/27 第七課討論區 Empty 4/27 第七課討論區 周四 1月 22, 2015 7:18 am

Admin


Admin

《非常心經》(一):第七章 解空第一的特色在「無諍」上
附件
4/27 第七課討論區 Attachment7.心經(一)第七課--「解空第一的特色在「無諍」上」.doc
您無權下載這里的附件。
(59 Kb) 下載 2 次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24/27 第七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林聿青 作業繳交 周六 五月 02, 2015 11:35 pm

cloudgarden



承接上一課,我重新檢視自己的練習過程時,發現六課之間,似乎有些奇妙的關連。
一˙「實修,每天最好靜坐半小時。」
二˙「用正念填滿生命空間」//(我:大悲咒)
三˙「定位」// 感受力
四˙「回到原點 」
五˙「觀照、照住、照見」// 找出能激發出生命力的那一點
六˙「打破慣性」
好像是一三五課,為一軸,靜坐→定位→觀照;二四六課,為一軸,生命空間→回到原點→打破慣性;和上分別以兩個方法//兩軸,讓我們在本次教學中做為練習「心經」行法的媒介,交織做為兩項實踐功課。

先前我偏頗於大悲咒,而忽略了這兩項功課之間的關係,回到原點重新定位之後,發現不管是靜坐或大悲咒,目地都是在於穩定調伏「心」,兩者似乎有相互交錯的關連在其中,都可以去找出激發生命力的那一點。兩者合一的整個工程就是要能夠培養出覺性,看到自己的識性作用,打破慣性不斷超越。

如果以識性的直線思考來說,回到原點等於從零開始,似乎意味著前功盡棄;但是回到佛法的原點,除了我先前在作業中所提到的定位效果之外,我慢慢感受到,還有深化的作用。同一個方法,同一個道理,當我一再用心去思維摸索調整時,我的心情與感受也在變化中,絕對不是當初由零開始的狀況。那種情況很像鑽螺絲釘一樣,而不是直線前進的。
回到原點之後的深化,就是要打破以前從原點出發的慣性作用。因為有這樣的感受,對於”回到原點”就比較能夠不以得失心去看待。

再者,在第七課中,我讀到的一個重點,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連結到我靜坐與持咒,似乎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知道,這是不是 和上給我們兩個方法做為功課的用意所在?
法門或媒介,固然不同,但是都有指月之功,「異中之同」是心法在互相呼應;「同中之異」則是各自巧妙應用,突破異出之處。藉著兩個方法同時練習,更可以感受到這樣的關連所在。
這套心經的思惟模式,更讓我連想到原子結構的彼此串連,也有助於我打開心量。在深化的同時,也有擴充的作用,諸法萬象,無時不在進行中。

修行,不是只有轉變行為模式,更重要的是在轉換心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轉念」,念要轉必要有思惟模式為依據才能堅固。在靜坐持咒之時,我也得時時自我提醒,這個工程面不可忘失。

34/27 第七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27 第七課討論區 周一 五月 04, 2015 7:57 am

conji2



「回到原點之後的深化,就是要打破以前從原點出發的慣性作用。因為有這樣的感受,對於”回到原點”就比較能夠不以得失心去看待。」這不正是第六章所說的「承擔的人生是一發覺問題就要去解決,而不要逃避。方法,你一定可以找得到」嗎? sunny

44/27 第七課討論區 Empty jsmtseng 周一 五月 04, 2015 11:57 am

jsmtseng



第七課心得 ──「解空第一的特色在「無諍」上」

「波羅蜜多」就是到達般若境界的一個方法,它是有軌跡可循的。
我們修行是要從「心態、心境」著手起修,心態不對,起點本身就不對;至於那個境界是什麼,先不要管它,也不必追求太多,如果到不了那地方,懂得再多,也沒用。

從心境、心態上去調整做人的基本立場,就要懂得知恩、感恩。把心看好,不讓它作祟;於精進、實修過程,不必刻意去找,刻意去定義,那個境界的本身,就從生活中來,這絕對可行,這點要先了解。

修行沒有易行道,因它是生命的改造工程,要徹底改造它,不要假藉他力,要自力;佛法是不講他力主義的,在佛門中講任何他力主義通通是錯的。任何他力主義的思想都來自於外道,要記得這個原則。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經文此處的意思顯然是在告訴「舍利子這個人」,而非指「舍利子那個東西」。這個「舍利子」其實是指舍利弗,舍利弗在所有玄奘的翻譯經典中,全部稱為「舍利子」。這裡用「舍利子」,其本身是有表法的,表示智慧很高的意思。智慧不高的人不容易了解,所以要聽《心經》的人,本來就很有智慧。

此處舍利子,其語言所表達的,即是告訴我們,自己本身在有關生命的體驗上,要先做好種種的調整,這個調整就是必須擁有一個行者的標準、處事的能力。要有吃苦的精神;要有守窮的本事。還要有「認真的天分」。「認真」是自己找事做,但這件事要做到窮盡;就是要清楚知道為何要做這件事,而這件事情又應如何做才能發揮力量饒益眾生、攝受眾生;必須將每件事情都當作修行來做,去窮盡、圓滿它,才能叫作認真。

身為行者,這些本事要先具足,這很重要。這是經典所運用的一個語言模式的表達方法,我們要了解到經典帶有這種思想的傾向。像《金剛經》是須菩提,那就要有須菩提的本事,即「解空第一」。若無法解空,《金剛經》便看不懂,更毋需再解釋什麼了。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無諍第一、大阿羅漢啊!他解空第一的特色在「無諍」二字上,「無諍」是什麼?你要去打破、參破。

這一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個部分,其重點一個是講「異中有同」,一個是講「同中有異」,釐清此思惟模式,並知道為什麼? 此一思惟模式要產生,必須由其語言模式中去解,而這四句話就這二類。
《心經》真正精彩的是談這個微觀的部分,它只有一套行法而已,所以它在這行法當中,解析得非常清楚,卻又很簡略。

54/27 第七課討論區 Empty 李威立 周二 五月 05, 2015 6:09 am

Will Lee



師父說「我們就是一直追求別人告訴自己是什麼,是什麼......」我們從小到大被灌輸知識,把知識錯認為真理,也讓自己能感受到事實的能力掩沒了,造成我們向外尋求答案的情況。為了解決人生的苦,我們有很多方法跟依靠:唸書上課,出外旅遊等,動機無非是想由此能夠改善生活。像很多勵志類的書籍,教我們只要做A就可以得到B的捷徑,白吃的午餐形容得越豐盛,書賣得越好。對我來說,學佛也有想過捷徑在哪裡,多看幾本書會不會醒悟必較快...這種妄想太多大概是迷宮會出現,不是捷徑。師父說「你從生活中來,絕對可行,這點要先了解。」這一點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雖然像打坐時心裡必較平靜一點,但是日常生活中,如果開車時突然一塞車,那不喜歡塞車的心念就來了,塞車加遲到,或是有不順心的事發生時更不用說了。師父說「修行沒有易行道,修行的本身即是生命的改造工程。」師父前幾課用了「DNA」來形容我們所要改造的,要改DNA感覺起來是不可能的任務,我想對能夠完全投入的人都不簡單了,想我這種還敢想捷徑的那可能就免談了。

在念過這一課之前,心經裡「舍利子」我都是像師父說「銷文解意」以人名在念:就是佛祖的徒弟嘛。念完師父解釋,「舍利子」一念很有震撼力,這個行者標準好高啊。不是說佛經有讀誦就好像不錯了,反而是敢念要敢當。或許學習就是這樣,一開始程度很低,會了一些皮毛就覺得不錯,沒有一直努力下去不知到自己程度有多低。vita老師上週指導也提到「看不到”大腦作用”是苦無下手處,而看到了,要不要破?敢不敢破?又是一翻掙扎。」從一無所知,到能做做功課,在理論裡轉轉,其實會有慶幸之感,但是眼睛還是閉的緊緊的,要不要,敢不敢睜開,才是關鍵吧。

64/27 第七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27 第七課討論區 周四 五月 07, 2015 12:22 pm

conji2



jsmtseng 寫到:第七課心得 ──「解空第一的特色在「無諍」上」

「波羅蜜多」就是到達般若境界的一個方法,它是有軌跡可循的。
我們修行是要從「心態、心境」著手起修,心態不對,起點本身就不對;至於那個境界是什麼,先不要管它,也不必追求太多,如果到不了那地方,懂得再多,也沒用。
.............................................................

這一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個部分,其重點一個是講「異中有同」,一個是講「同中有異」,釐清此思惟模式,並知道為什麼? 此一思惟模式要產生,必須由其語言模式中去解,而這四句話就這二類。
《心經》真正精彩的是談這個微觀的部分,它只有一套行法而已,所以它在這行法當中,解析得非常清楚,卻又很簡略。
sunny

74/27 第七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27 第七課討論區 周四 五月 07, 2015 1:15 pm

conji2



Will Lee 寫到:師父說「我們就是一直追求別人告訴自己是什麼,是什麼......」
.......................................................
從一無所知,到能做做功課,在理論裡轉轉,其實會有慶幸之感,但是眼睛還是閉的緊緊的,要不要,敢不敢睜開,才是關鍵吧。
sunny

Admin


Admin

這一課,最大的感觸是一個行者應該具備的條件。

教材中提到了5點:
1. 要有処事的能力;
2. 要有待人的能耐;
3. 要有吃苦的精神;
4. 要有守窮的本事;
5. 要有認真的天分。
此即行者的人格性。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基本條件,要學《心經》,人格性大概要八十五、九十分以上,只有七、八十分都還不行。


當遇到事情的時候,拿這幾條對照一下,真是非常汗顔。修行,也知道需要從万行中歷練過來,但往往會落入“好清靜”之中去。真正需要拿出魄力實幹(万行)的時候,又問題百出,望著艱難興嘆。

讀書、聼經是容易的,真正幹事,把這些用下去,就很不容易了。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當遇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從一個念頭開始,心浮了、氣躁了,不大的心量一下子就填滿了:

有的人會比較有智慧,第一時間就能體察到這種細微,然後轉念,讓自己的心清靜下來,認真地去完成眼前的事情,或者消化那個令自己不愉快的念頭。

有的人智慧就稍稍欠缺一些。遇到狀況后,就是心裏不爽,悶悶的,也不知道哪根神經被觸到了,哪個念頭被卡住了。然後,雖然還是積雪在做事情,可是心裏不愉快的氣氛已經蔓延開來。這個不爽,一直在心裏憋著。通常我們會用大腦去分析,分析來分析去,原來不過是大腦裏的念頭在互相追逐相撞,重新組合。有時候會有好的結果出來,能説服自己;有時候就不那麽幸運了,怎麽也擺不平自己,開始五花八門…..

有的人會比較有技巧,就巧妙轉移了,自己可以悠哉悠哉了--- 這並非油滑人的專長,有時候所謂的老實人,也會運用這樣的“心理技巧”,為自己不喜歡面對的狀況開脫。

我在不同的時候,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變成上述三种“有的人”。細細想來,做得比較好的時候,往往是這樣的一些時候。身體舒服的時候,沒有太多疲憊積累的時候,容易“有智慧”一點。内心比較清靜的時候。遇到事情,能安靜幾秒鐘,“靜定”一下的時候,此時,先不看外面的事情,先看自己内心升起了什麽,平復一下之後,再來看外面的事情。還有,就是剛聼經或者讀書完,還沉浸在智慧的氛圍中的時候,此時比較能接納事情。反之,不在這些時候,特別是身心已經乏力、渾濁的時候,各種不耐煩,各種逃避接踵而來。

由此,想到了師父常說的歸零功課。所謂歸零,就是讓心沉澱,再次清靜起來。有時候,這種歸零,需要一個無人打擾的環境,讓自己身心安靜,才能做到;有時候,只是一念之間的放鬆。

那一念之間啊,包含了多少秘密!

師父常說的聆聽、欣賞、接納,很多時候,不僅是針對外部的,也需要針對自己。聆聽内心的情緒、念頭,欣賞這些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這等心思),接納這些情緒(即便是不好的。”好吧,這就是憤怒、自私……”),如此,才能放過那個“不完美的自我”,讓“自我”逐漸消融。有時候,想很粗暴簡單地拿一個佛學的觀念,比如諸法空相,還真的不頂用,心不到那個境界,再睿智的觀念都只是口號。

教材中,還談到了“無諍”。世界感覺紛紛繞繞,其實是念頭的互相打架,停留在“諍”上。如果讓念頭順滑地流過,那就不會諍了吧。看到念頭,看到它們衝突,放鬆,滑過;如果是在沒法放鬆,那就好好看看,裏面到底打結在哪裏。

這些,都是在和自己的心念玩,和自己的心念做朋友,了解它。慢慢地,念頭就會成爲好朋友,非常得力的助手。待那時,升起很有力量的念頭的時候,我們也能很安然,不會亢奮、不會害怕。如同一個嫺熟的衝浪者。念頭是念頭,我是我,彼此和睦相處。


“真正的慈悲在哪裡?在這個地方,要將理論變成實務上實踐的部分,然而這段過程,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投資。”--— 對自己的慈悲,也是如此,摸索積累;對他人,則是分享自己的經驗,幫助調整切入角度,直至他人也學會。


最近遇到的事情,讓我開始用心體會這些。雖然離行者的要求還很遠,但是,感到可以有輔助的作用。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Admin


Admin

王錚同學,感謝您分享這一念之間的許多秘密啊!很令人受用。如果不是用心的行者,如何能夠看得如此仔細?   sunny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104/27 第七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27 第七課討論區 周五 五月 15, 2015 3:52 am

Admin


Admin

大家好,

[心經(一) 第七課學員心得整合] 彙整完成,歡迎大家至下列網址觀看下載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4SNGn75DvulOXFOdFliSnd3NEE/edit?pli=1

敬祝 順心安好
華嚴學苑 合十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