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5/6 第八課討論區

+3
conji2
jsmtseng
Admin
7 posters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5/6 第八課討論區 周四 1月 22, 2015 7:18 am

Admin


Admin

《非常心經》(一):第八章 你打哪兒來?

因臨時事件導致延遲一日上稿,造成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附件
5/6 第八課討論區 Attachment8.心經(一)第八課--你打哪兒來?.doc
您無權下載這里的附件。
(55 Kb) 下載 2 次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2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jsmtseng 周五 五月 08, 2015 3:52 pm

jsmtseng



第八課 ──「你打哪兒來?」
「色」,基本上就是指「地、水、火、風」,也包括了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
用現代話來講,「地水火風」是原子,它構成了分子後,就會變成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
它牽涉到修智慧的四個基本要素--蘊、處、界、緣起。

「蘊」即「五蘊」、「處」是「六識」、「界」即「六塵」。所以五蘊、六識、六塵、十二因緣,這四者必須弄清楚,要知道它們對在一起時的交互作用。

緣起法是講「十二因緣」,建立在「蘊、處、界」三者。在「六地菩薩位」講般若波羅蜜的圓滿,主要就是講這四個,尤其以緣起法裡的「十二有支」為核心(即十二緣起)」;「有」即有為法,「支」是分支,如七覺支的「支」即七個部分之意。

「觀自在菩薩」,這要「觀」的內容就這四個--蘊、處、界、緣起。它們之間的關係,不在外面,而是在自己裡面,這便是佛法。真實佛法所談的智慧就是指這個。觀「三法印」就是從這個地方運用出去;故「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都是從這裡展開的。

修行要有其標的,若是抓不到那個元素,是無法修的。大家講「內觀」,觀「起心動念」;這好像很具體,但卻常常被「起心動念」給觀走,那是因為沒有標的,抓不到要點;起心動念要分成這四個--蘊、處、界、緣起,然後去看,當六識(處)遇到六塵境界(界)時,五蘊(色、受、想、行、識)是如何起作用的,再將此作用導入十二有支(緣起)中,就能了解何謂「五蘊皆空」。

五蘊的「色」是指一切萬法,即「四大」組合後,變成「色、聲、香、味、觸、法」,再進一步便是一切萬法,此即如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一切萬法」。就這個法門而言,其修行的基本模式就是如此。而此處色不異空的「色」,則是指「界」的部分,其根源是「地、水、火、風」,所以說它不一樣,這個「色」主要是講「地、水、火、風」,是從最原始的基本物質來講。

「色」包括有形、無形,從傳統的「眼識」對「色塵」而言;問題就在這裡,它有兩個東西;「這是什麼?」「這個本身是什麼東西?」我們必須知道。那麼如何表達它是什麼?這便要自己去參!在禪法裡,這是一個很活潑的公案,它就是這個東西,這東西如何用,這裡頭沒有任何意識形態,只是你如何把那個東西表達出來而已,要慢慢去體會。「色法」,就是講那個東西時,要將那個東西表達出來。所以從此點來看,它是空的,你一有東西,便都是意識形態,在你的心裡,都是「不空」。這已經講到你心裡來了,你生命中沒有名字、語言、文字那些東西,「它」只是個東西,那個東西在你生命中,都是過眼雲煙。要感受到,就生命而言,一切萬法都是過眼雲煙,所執著的皆是假象。看看自己執著的是什麼?為何一定要執著那個東西呢?從生命的立場,或者古代所講的心理狀態來看,有這個東西嗎?其實心理就是大腦的作用。真實的東西不可能在大腦裡、不可能停留在任何生命裡頭,生命裡頭唯有生命本質那個東西。本質和雜質、惡質大不相同,雜質、惡質也是虛幻的。本質在這邊看起來也是虛幻的,但是它跟隨著生命,它是生命的本體,所以跟雜質、惡質不一樣。對於「那個東西」(假如感受不到,也只能講那個東西),只能慢慢的去體會。

佛法中講的「空」不是虛幻,生命中的雜質和惡質是虛幻的,生命中的本質是空性,空性就是本質,從分別上要這樣講。事實上我們常把虛幻當作「空」,這是錯誤的。要留意到深層的那個法,它也是一切萬法,萬法這部分是虛幻的,然而就那一法的真實性、體性而言則是空性。

一般人都被意識形態框住,所以「不空」。「不空」,它有另一個境界,叫作「大廣智不空」,「大廣智」是不空的,是空性起作用、妙用。我們在講五智如來時,北方這個佛稱為「不空成就如來」,那個不空成就的境界,就是大廣智不空。一般講的成就,是指西方的空性,即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從深層來看是虛幻的,從深層的本體來看是空性的,所以它在講什麼,內容弄清楚後,就能找出「色」這一法與「空性」為什麼「不異」了。

一個行者,應從本體講,不是相上講;「心經」要從第六地的境界層次來說明講緣起,因此「色」與「空」的關係要清楚;這兩個標的也要弄清楚,才能了解到「不異」為何、「即是」為何。
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是運用合理的推理,即是虛幻的人生,但生命的語言與生命的思惟並不是用大腦。我們必須從中跳脫出來,出三界,入法界,那以後就無限寛廣,是不可思議的。

3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6 第八課討論區 周一 五月 11, 2015 6:54 am

conji2



jsmtseng 寫到:第八課 ──「你打哪兒來?」
「色」,基本上就是指「地、水、火、風」,也包括了六塵境界--色、聲、香、味、觸法。
用現代話來講,「地水火風」是原子,它構成了分子後,就會變成所謂的「色聲香味觸法」。
它牽涉到修智慧的四個基本要素--蘊、處、界、緣起。
............................................................
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是運用合理的推理,即是虛幻的人生,但生命的語言與生命的思惟並不是用大腦。我們必須從中跳脫出來,出三界,入法界,那以後就無限寛廣,是不可思議的。
sunny

王铮



隨著課程的展開,感覺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有趣了。:)
在這一課裏,我學到了三個重點。
一、 思維模式
二、 從緣起法中修智慧
三、 色不異空的講法

一、 思維模式

“構成自己的思惟模式比知識來得重要”,在日常的學習工作中,對此有所體會。在跨國的公司裏,他們很強調自己的文化,會為Problem Solving構架出一套套的方法論和模板。然後讓員工接受培訓,在工作中用這樣的方法。一來,可以在公司内部構成一種統一的工作語言;二來,他們認爲這樣的方法論有普适性,可以幫助公司解決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固然需要方法論來支持,但是對於公司推出的方法論和模板,我總是持有疑慮:擔心被框住。爲了套用方法而把問題大垛八塊,然後進行分析,得出很奇怪的做法,最後問題還無法解決。這簡直是對方法和人的雙方愚弄,對問題本身的二度扭曲。我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當對問題本身還體會不深的時候,覺得很難着手;但是,當觀察到一定程度以後,關於這個問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會呈現出一個互動的關係鏈,讓人感受到問題根源可能埋藏在哪個小區塊裏。然後,再對這個小區塊進行重點挖掘。這個方法,效率和準確性,竟絲毫不輸于高大上的公司文化。

當然,也許是問題太小,用這些大理論有些“殺雞用牛刀”反而不得力。然而,這給了我一種體驗,有效的思維模式,必須是來自自身的。靈感也罷、體會也罷,絕不能是生搬硬套的外來的東西。起初那些外來的東西,如果不能被消化吸收,轉化為自身的東西(就如師父常說的轉化為自己的生命因素),那麽很難有生命的活力,也就很難有真正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工具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是因爲有一個生命在操縱使用它。

與此相反的,則是另一個極端:麻煩的事或者知識訊息,因爲沒有一個良好的構架來“收納”,而顯得雜亂無章形同垃圾。所以,思維模式,同時也是認識一個事物極爲重要的東西。架構起來以後,才能去認識它。此時,才能進一步談如何轉化角度來多角度認識它。這裡,如果是針對解決問題的話,就是如何描述問題,並確認它是否是一個“真的”問題。

這是我目前能覺知到的自己的思維模式。我無法確信這是大腦的思維模式還是生命的思維模式。關於大腦的思維模式和生命的思維模式,一直令我着迷,我將繼續提著這個疑情。在一次聼師父講經視頻的時候,他曾提起:在進入定的時候,用的完全是生命的思維模式。由此想到,所謂大腦的思維模式,就是用記憶中的資訊來合理地推演。而記憶中的資訊,是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和知識。進入定境之後,沒有意識形態干擾了,大腦作用也就無從起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遇見一些情況,似乎“不經大腦”就意識到或者說出來,類似于某种“直覺”。继续体会去。


二、 從緣起法中修智慧

波羅蜜從“觀自”開始,觀起心動念。教材中提到了觀的内容:“你要觀的內容就這四個--蘊、處、界、緣起。這四者要如何處理?就‘觀’它們之間的關係,而這個關係不在外面,是在自己裡面,這便是佛法。真實佛法所談的智慧就是指這個。”進一步,教材中給了一個觀切入方向:“起心動念要分成這四個--蘊、處、界、緣起,然後去看,當六識(處)遇到六塵境界(界)時,五蘊(色、受、想、行、識)是如何起作用的,再將此作用導入十二有支(緣起)中,就能了解何謂「五蘊皆空」。”

這裡,通常我們是從六根接觸六塵開始的,但是教材中說到的卻是六識接觸六塵。這兩個不一樣。此處既然談到觀念頭,那必是從念頭產生之後開始談起的。而念頭的產生,在於用六識去攪和六塵,如同用一個濕的麵糰,去粘干的麵粉,麵糰就越來越大—生長起來。但是如果最初只是一團空氣的話,那麽粘了干麵粉,也不會結成團—沒有生長。所謂的觀念頭,第一步,就是觀麵粉團怎麽從小變大的;更進一步,就是觀麵糰怎麽從無到有的,然後逆著這個過程,看如何令麵糰不生出來。

我常用手去觸碰熱杯子。起初,有少許的熱,然後這個熱加劇,然後我的手離開熱杯子。這個過程,就包含了好多。手接觸杯子,是根塵接觸;熱量積聚,這是個物理過程;積聚到一定程度后,我的手熱得要離開,這裡就複雜了。如果我是用一張紙去觸碰熱杯子的,也會熱量積聚,但是紙不會熱得受不了要跑開。那麽在熱量積聚之后和手離開杯子之間,發生了什麽呢?按照常識,如果手不離開,熱量太多,會把手燙傷。根據這個常識,對比我手上熱的程度(感受),我覺得有燙傷的危險了,故而捨棄這種觸碰熱杯子的行爲,讓手離開杯子。---按照常識,這個常識就是我大腦裏的記憶資料;對比手的受熱程度(“受”),就是大腦的推理;覺得有燙傷危險了,就是“愛”,手離開杯子就是“取”。這是非常粗淺的導入12有支。而在這個簡單的動作中,已經有好多念頭了。熱!危險!手拿開!至少三個了。在這個過程中,只有手接觸杯子是真實的,其他,皆是頭腦判斷之下的反應,倘若再因爲杯子熱而揣測是不是有人放了硫酸在裏面而產生的放熱反應之類的,就更是故事套故事了,純屬“情節編造”,為這樣的“劇情”而生氣高興或者恐懼的心理,那更是“天花亂墜”了。但是,我們一直生活在自己編造的情節中而有些“不自知”。這不是生活在虛妄的世界裏麽?

這些,是非常粗的體驗,但是在靜坐入定之後,是不是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根塵接觸后每一個細微的進程呢?刹那刹那的變化,如同慢鏡頭一樣。然後,還可以隨時CUT!

三、 色不異于空的講法

這一段,真是活潑好玩。用我自己的語言來描述這段,是這樣的。

萬事萬物本來沒有名字的,名字都是人給取的,用來區分不同的事物。但是,很明顯的,名字不等于那實體。可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將名字和實體划上等號。這樣就產生了混淆。因爲名字實質上不等于它所指的那個實物,所以要撇開名字而去表述那個實物就發生了困難。對單個實物,尚且如此“隔靴搔癢”,更不提對於萬事萬物了。於是,一個名相的世界就如海市蜃樓一般建立起來了。我們生活在其間,生活在虛幻之中,從未真正觸及到實相。而真正的實相,按照以前學習的三性三無性來理解,其最終的體性是空性。那個實體本身,不會造作出任何它之外的東西來,但我們在描述理解它的時候,卻五花八門(各種意識形態附加在它上面,比如同樣是紙,有的叫它鈔票,人人愛;有的叫它名畫,爭著收藏;有的叫A4打印紙,不屑一顧。)。
所以,色只是代表那個實體(但不是實體)而實體是空性的。故,色不異空。

教材中説到“所以當你了解「色不異空」是什麼,就不怕境界磨、不怕師父問了。”所以,所謂的境界磨,大概就是看自己的意識形態會不會被外在境界搞得紛紛繞繞,令人暈頭轉向。既然色不異空,那也就沒啥好鬧騰的了吧;而師父問,則是看你能不能撇開意識形態,直接表達出來(挺需要創意的……)。

如此,這章學習下來,真是感覺到大腦的狹隘,意識形態束縛的“嚴重後果”。這個世界有表象,有深層;我們的生命空間究竟多大多小,原來都取決於心,取決於一念之間。



5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林聿青 作業繳交 周二 五月 12, 2015 2:54 am

cloudgarden



和上一再強調建立自己思惟模式的重要性。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惟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參加華藏工程。因為華藏工程是和上針對現代人所設計的行法,對於工程面的訓練非常有幫助。經由實際參與過數次華藏工程之後,我粗略領受到「建立自己思惟模式」到底是什麼意思,目前仍在摸索如何進行,但是已經十分讚歎此法門。
和上在本章中也提到,先將聽講筆記用圖表整理出來,再以自己的語言來重述也可以建立自己的思惟模式。我深切感受到後者的困難度,常常不知道要如何寫是好?該寫什麼?幸好此章中,和上勉勵我們:「即使一開始不正確也不要緊,只要用的不是大腦取向的思惟模式,是自己生命的思惟模式,絕對會促使生命加分、成長。」就讓我來不斷嘗試看看吧!

在本章中,和上提醒我們:「用真實的生命,亦即定位,「點」確定了,其他的提起疑情,不斷的往前修行就對了,它會全方面的出現。」從這句話中,我所領會到的意思是:要建立自己的思惟模式,在定位之後不斷提起疑情。透過疑情去體會真實的生命,答案就會自然浮現。這個答案會因為個人的修行、性格、因緣而有所變化,行者從自己最真實的生命體驗中去表述心境,若是能夠遇到善知識的指點(或棒喝),還能從中不斷突破。
「你從哪裡來?」「道一個,這個是什麼?」這些公案只是為了讓我們能夠體會疑情是如何被破解。我們知道了,卻未必能達到那樣的境界,當我讀到「那個東西在你生命中,都是過眼雲煙啊!」心中一懍,原來不斷深入體會才是公案的意義,答案是什麼,一點都不重要。

關於蘊處界三者的關係,還是很糊塗。畫圖之後,雖然比較清楚為什麼「此處色不異空的「色」,則是指「界」的部分」,但是要體會到色不異空,恐怕還早得很。反而是「驗證」的語言模式,對我很受用。
佛法講信解行證,當我越來越能體會到「證」的道理和它的作用時,其實是逐漸在加強自己對佛法的信心。信解行證信解行證信解行證信行證信解行證信…不就形成一個在原點定位而不斷深化的螺旋圖形嘛?

6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李威立 周二 五月 12, 2015 9:01 pm

Will Lee



師父這一課把虛幻跟空分的很清楚,矯正我對空的誤解。師父說「把虛幻當作空,這是錯誤的。」。我們學習語言給萬事萬物名子,用邏輯思考給發生的事情意義,但是文字與思考都是我們發明的添加品,事物本身並沒有語言思考這些東西。以此推理,會誤認以為空所指的是這一個層面。師父解釋之後才了解,這個層面是大腦產生的是虛幻,並非佛法所講的空性。

名不是空性,那事物本身呢?如果把名的標籤拿走,哪我感受到的東西是本質嗎?一張明顯的大標籤拿下來,是不是還有很多其他的標籤在上面呢?假如我看這我最喜愛的一隻筆,如果我能理解筆的名子是虛幻的,是不是就能看到本質呢?是不是還是其他的幻象,例如「最喜愛」,「顏色」,「一隻」,「回憶」... 的標籤。 師父說「空間是一種意識形態」,理論上可以感受到,但是頭一抬又回到時空的束縛,本質或許像師父一直提醒,是不能用大腦意識感受的。

師父說色不異空的色根源為「地,水,火,風」的基本元素,這才是佛法所講的空性。師父說「其實很多東西只是位置的相對關係而已。」「同樣的人在不同的組合下,也會產生不同的狀況。」基本元素本身是空的,基本元素形成的「真實性」,「體性」是空的,我們在空性上的添加物是大腦產生的虛幻。

有老師們教導,能抄襲幾句,紙上談兵,但是如何能感受到基本元素,像師父說的,只能慢慢地去體會。但慢慢的過程中也要要有決心,勇氣和膽量吧。

7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6 第八課討論區 周三 五月 13, 2015 1:13 pm

vita



cloudgarden 寫到:
佛法講信解行證,當我越來越能體會到「證」的道理和它的作用時,其實是逐漸在加強自己對佛法的信心。信解行證信解行證信解行證信行證信解行證信…不就形成一個在原點定位而不斷深化的螺旋圖形嘛?


感謝聿青同學把信解行證繞成一個螺旋,既點出解 行 證信 間的鏈接關係,且解行證信從哪一點下手都行。
螺旋圖形的原點雖不動,解 行 證 信繞出往內鑽的力量.產生一股向心力.如和上所說的:定位之後,只管行,因緣會自動靠攏過來。

8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6 第八課討論區 周三 五月 13, 2015 3:46 pm

vita



王铮 寫到:隨著課程的展開,感覺越來越深入,越來越有趣了。:)
有效的思維模式,必須是來自自身的。靈感也罷、體會也罷,絕不能是生搬硬套的外來的東西。起初那些外來的東西,如果不能被消化吸收,轉化為自身的東西(就如師父常說的轉化為自己的生命因素),那麽很難有生命的活力,也就很難有真正的力量去解決問題。工具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是因爲有一個生命在操縱使用它。

   

王铮同學的心得報告,總能聞到佛法與生活脫不了干係的味道。

結構化理論,沿用至今不衰、結構化的設計與分析,對於複雜的工程,化繁為簡,修正與檢驗時,不必牽一髮而動全身,確是省時又有效率。佛法理論深廣,若藉用現代的方法建立思惟模式,是這個時代的優勢呢!而專業能力轉而運用於學佛--生命操縱工具 Very Happy

9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6 第八課討論區 周五 五月 15, 2015 3:24 am

王铮



   
[/quote]

王铮同學的心得報告,總能聞到佛法與生活脫不了干係的味道。

結構化理論,沿用至今不衰、結構化的設計與分析,對於複雜的工程,化繁為簡,修正與檢驗時,不必牽一髮而動全身,確是省時又有效率。佛法理論深廣,若藉用現代的方法建立思惟模式,是這個時代的優勢呢!而專業能力轉而運用於學佛--生命操縱工具 Very Happy[/quote]

谢谢Vita老师的启发和肯定。 :)

10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林聿青 作業繳交2 周五 五月 15, 2015 5:15 am

cloudgarden



謝謝Vita老師的肯定。
我嘗試以自己的話來解釋何謂「建立自己的思惟模式」。

思惟模式是每個人對生命的詮釋方法,來自於每個人對生命的體驗與探索,有點類似我們一般所謂的價值觀,但是價值觀是被動而形成的,思惟模式則是主動架構的。因此,思惟模式還有自我提升的作用,而價值觀則容易僵化固滯。
每個人基於不同因緣而組成的生命,基本上就會對生命的存在會有不同的感受與看法,識性的作用會將這些覺受歸類重組成一套規則來應用在生活上,覺性敏銳者則會去溯本追源,探究背後的真相。
和上所謂的建立起自己的思惟模式,指的是後者,亦即是對生命的探究。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受生命的存在,從自己的生命延伸到別人、大自然,甚至於所有一切。
如何延伸出去?
1. 研究經論聽開示。祖師大德有許多經驗可以分享。
2. 不斷提疑情。開發自己對生命種種面向的角度。自問自答。
3. 實際操作這些”別人”的經驗(1),試用在疑情的探索過程(2)中。以佛法的思惟模式來對答自己的疑情。每個人的取捨領會受用各有不同。
4. 將自己能夠領受的各種思惟模式深化為生命的一部份,將所有的思惟模式統合/融和為一。因為每個人的因緣、個性和修行(3)不一,從而架構出每個人自己的一套思惟模式。
思惟模式是不可數名詞。可一,可無限,又因可以組合成套,每套思惟模式中,可以容納不同數量的單一模式,交互作用。每個思惟模式皆可起用,每套思惟模式更可以有各種各式的組合運轉操作,變化無窮

例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思惟模式。
套用在我對色法的困惑,可以幫助我去領會生命中微妙的互動關係。
要如何深化這套思惟模式?我打算試用於我的人際關係上,看能不能有助於我對人性的疑惑。

11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6 第八課討論區 周五 五月 15, 2015 8:55 am

vita



cloudgarden 寫到:我打算試用於我的人際關係上,看能不能有助於我對人性的疑惑。

聿青同學是實踐派的喔!
跳入大海,載浮載沉中喝幾口海水,才明白海洋的滋味。
佛法離開實踐,就如失去天空的雲海,徒留文字與想像,豈不可惜!?



vita 在 周五 五月 15, 2015 9:24 am 作了第 1 次修改

12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6 第八課討論區 周五 五月 15, 2015 9:21 am

vita



Will Lee 寫到:但慢慢的過程中也要要有決心,勇氣和膽量吧。

立威同學,上論壇者,決心、勇氣與膽量本有,且正在增長中...... Very Happy

135/6 第八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6 第八課討論區 周三 6月 03, 2015 7:08 am

Admin


Admin

大家好,

[心經(一) 第八課學員心得整合] 彙整完成,歡迎大家至下列網址觀看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4SNGn75DvulQ3RhX2dDdGpsN28&authuser=0

敬祝 夏日清涼舒暢

華嚴學苑 合十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