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2
jsmtseng
Admin
6 posters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Empty 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周四 1月 22, 2015 7:20 am

Admin


Admin

《非常心經》(二):第一章 用識?用根?
附件
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Attachment11.心經(一)第十一課--用識?用根?.doc
您無權下載這里的附件。
(76 Kb) 下載 4 次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2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Empty jsmtseng 周四 6月 04, 2015 11:52 am

jsmtseng



十八界,即是六根、六識與六塵的境界。
塵境本身並無好壞之別,因基於人的意識而產生對比與煩惱。
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所」;即是客觀的存在,本來就如此。在修行上「所」是不提,只講「能」;我們必須從這裡下手去看清楚它。

「能」有兩個部分:「六識」與「六根」。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識界。
當六識接觸六塵,心念就產生,之後會記住,簡稱為「住」。住,就是記了很多後,它會成你的記憶背景、記憶資料,然後生活、人生便在這一段裡面。因為你會從記憶資料中進行合理的推理,如此一來人生只剩合理的推理,其他就都沒了。

因是用六識來接觸六塵,就稱之為「有生」,生一切萬法。所以說,「住」中成就一切萬法。反之,若用的是六根而非六識,則是「無生」,它不生了--用六根,這時候它就流入薩婆若海。

菩薩的人生,是在他接觸境界時,馬上就消失、就放下了;在第一印象、第一念當中,用根性而不用識性把它轉化掉了。修養就在第三階段--「存在」與「異」的作用當中。用「六識」就有生了,生一切萬法;用「六根」則無生,無生就無滅,所以流入了薩婆若海;關鍵就在這地方。

真正要捨識用根、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是在「住」這第二個階段。我們記憶很多後都停在這第二階段「住」裡面,當你用六識時,一切因緣,所有心念的產生,通通會進入「住」的背景資料作過濾,而後馬上產生。

就生命的立場來說,六識接觸六塵境界時,一半的心念是流入薩婆若海,一半會被識性、第六意識捕捉。可是第六意識在捕捉這些東西時,它在分類上不會那麼快。要說只要用六根就好,那還是不行。看經文這地方,「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無六識,「無色聲香味觸法」是無六塵,「無眼耳鼻舌身意」則是無六根,連六根都不用。「用根性」的時候,其實就是不用那些東西,根與識是相對立的,「不用六識」這句話講得通,「不用六根」則是講不通的,要知道真正修行的人連六根也不用了,那才叫用六根。

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標的,找不到東西;「識性」是什麼?先弄清楚,若能找到那個原點,就真的是在修行了。第二念與第一念之間,第一念怎麼來的?從那個地方開始!所以一定要留一點時間,讓自己靜下來感受心念產生的那個剎那,能不能捕捉到念頭而不讓它進入到第二念。如果能夠成功捕捉到一次,那你的生命能量會像石門水庫般,由乾涸立刻暴漲;再來第二次,就要洩洪了,修行會讓人的生命能量馬上膨脹起來。

3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周四 6月 04, 2015 2:40 pm

conji2



sunny

4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周二 6月 09, 2015 4:47 am

王铮



王錚   第十一課作業  


第十一課所講的內容,正是最近自己一直在關注的。

這6月6、7兩日,在網上聽師父在廣州大佛寺的講座直播《禪觀與生命科學》,師父說到了實相界、現象界和意識界。 我們的生活是一種現象,可是我們通常生活在虛妄的意識界裡。 而修行要做的事情是從現象界往實相界走。

之所以喜歡這個說法,是因為這個說法旗幟鮮明地告訴我們正確的方向以及我們是如何南轅北轍的;或者說,它高屋建瓴地把真、俗同時看透了。 一個人,無論怎樣的才高八斗、高明能幹、風光無限,如果是在意識界裡折騰,則終究是空花水月;反之,如果是在趨近實相界,則即便看起來笨拙,也有種大巧若拙的味道,或者獨立遺世的瀟灑。如今这第十一课,便是这真、俗的大解密。

教材中已經粗略地分析了為何意識界是虛妄的,我們的心念是如何生住異滅的。 期間,下手之處就是看住自己的劇烈念頭,比如衝動、強烈的習氣、劇烈的情緒等,如同馴服烈馬一般。 這馴服的過程,就是我們提高自己修養的過程。 這是一方面,去清除這些大的已經存在阿賴耶識中的大污染;另一方面,則是減少外來污染的侵蝕。 外來污染得逞的主要原因有:吸收外在資訊太多太雜、識性訓練強化(邊吸收外來雜訊邊自己製造資訊)、負能量不能及時排解而被壓抑累積。 所有這些,都障礙著我們走向實相界。

心經,則告訴我們無六識、無六塵、無六根。 教材中明確點出,所謂舍識用根,是不用識也不用根。 「‘用根性’的時候,其實就是不用那些東西」,「至於如何用根性,無可言喻,一旦進入那個境界,你自然就明白,沒有為什麼,因為那是生命的本質。 ”

所以,進一步而言(完成修養,走進修行領域),當我們已經能夠看清楚第一念和第二念的時候,也正是舍識用根的分水嶺:往識走進虛幻的意識界還是往根走進薩婆若海。 而那個第一念,我們幾乎「從未見過」,如何來捕捉第一念並找到第一念產生的原點呢?教材給了一些啟發性的問題,相信真是到了那種定力程度,這些啟發幾乎是「醍醐灌頂」的。 比如「在六塵境界裡,六識的接觸當中,它屬哪個塵境?是聲塵?還是法塵在起作用?或者是......? 你慢慢融入以後,會找到那個原始出處」 是聲塵還是法塵,確實我們的耳朵聽到的聲音中如果帶入了意識形態,則是法塵;如果沒有帶入,就是聲塵,如何不用那已經習慣了的識性去了知進入耳朵的聲音中有沒有附帶意識形態?知道而不判斷,不判斷但是知道。

"「識性」是什麼? 先弄清楚,若能找到那個原點,就真的是在修行了。第二念與第一念之間,第一念怎麼來的? 從那個地方開始! 所以一定要留一點時間,讓自己靜下來感受心念產生的那個剎那,能不能捕捉到念頭而不讓它進入到第二念?"

關於這個,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次打坐經歷。 有一次在打坐的時候,其實也還沒有很靜,突然心裡冒出一個念頭,讓自己頓時心煩。 而這個念頭,壓根和現實掛不上鉤。 類似于突然冒出媽媽用冷水煮雞蛋的念頭,並對這個用冷水煮非常厭煩,而當時媽媽壓根不在家,也沒有人在煮雞蛋。 這次經歷讓我知道念頭的荒唐和它的不期而至。 倘若我被冷水煮雞蛋的厭煩情緒所捕獲而在媽媽回來後質問她,於是故事就會越來越長,沒完沒了。 而現實生活中,這種突然產生的負面、正面念頭,會成為一個驅動力而讓自己沉迷在其中,幹出各種隨後的事情來。 這幾乎是「正常的心理狀態」了,而我們渾然不覺。

還有,常遇到那種狀況,心裡一股氣憋在心口,似要鼓破而發洩出來但又沒有鼓破的狀態,是否就是第一念和第二念之間的狀態呢?

繼續打坐、摸索吧。

5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周四 6月 11, 2015 7:22 am

conji2



感謝王錚同學分享您的親身體驗。至於最後所提到的一股氣,別妄想,繼續努力吧! sunny

6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Empty 李威立 周四 6月 11, 2015 6:21 pm

Will Lee



學生在第九課作業裡道色與空四句跟七句讓人頭大,conji2老師在第九課回復時說道「要問問,為什麼這樣就會頭大呢?」最近在想,要如何在靜坐時專心一點,師父說不要用大腦,但是如果我坐下來說「好,不用大腦」,大腦還是繼續運作。或許可以比喻像學騎腳踏車,如果用大腦分析,鐵定摔倒,但是能感受到怎麼平衡時,那就會騎了。在打坐時會有一種畏懼,或者可以說不敢相信,不敢把大腦放下來,塵境來了,風吹草動都幾乎全自動地有大腦反應: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分的很清楚。我靠著大腦生活這麼多年,一開始不知道可以不用,後來聽到佛說可以不用但是不太相信,接下來蜻蜓點水試試看,還是不敢整隻腳放下去。vita老師在第六課指點「看不到”大腦作用”是苦無下手處,而看到了,要不要破?敢不敢破?又是一翻掙扎。」我想今天,對要不要,敢不敢體會可能有必較深入了一點。

師父說「住,就是我們記了很多以後,它會變成你的記憶背景,記憶資料,然後生活,人生便在這一段裡面。你旳生命僅剩這一點而已 …… 如此一來,人生只剩合理旳推理,其他就沒了。」
在美國旳師父有一次問我的工作如何,我回答工作其實不會太難,很多其實都是邏輯推理而已,師父點頭無語。當時還覺得邏輯推理是很理所當然,很有用的工具。這段時間上心經旳課程,對邏輯旳理解深入幫助很多。用推理來生活,生命縮小到只剩我們可以理解,願意理解旳部分。人與人旳不和,戰爭,種族歧視,何嘗不是由此而來。

7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周五 6月 12, 2015 1:53 pm

conji2



如是!如是!一點一點地滲透進去…… sunny

8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林聿青 作業繳交 周六 6月 20, 2015 8:19 pm

cloudgarden



課程進行到此,有個重要的觀念逐漸浮現,就是「作用」在修行中似乎是個轉捩點。之前所述的五蘊,講的是六根/六識接觸到六塵之後,如何產生作用的過程;修行的關鍵處,就是在作用的過程中,如何使其回歸到生命原點的「空」。
這一課則分析六根/六識在接觸到六塵之後,如何經過五蘊的運作流轉而有不同的作用。

最原始的第一心念產生之後,若是依六識而住,隨五蘊流轉則「有生」入娑婆,其心念的作用就成為凡夫「生住異滅」的輪迴不斷;若依六根而住,則「無住」入薩婆若海,其心念的作用就是菩薩的境界。修行所要掌握的,就是這個分野處,在根塵識的階段就能夠將心念導入「無住」的作用,而不是心念已經產生「有住」的作用,到了(生住異滅的)「滅」階段時,再來調整其功能。這個差別度,行者必須先能分辨清楚,才不致於落入修養狀況而不自知。
然而,修行不從修養先著手也不行。透過修養的過程,行者才能看清自己修行的障礙何在,貪嗔癡慢疑,究竟是什麼東西障礙了自己,因此去體會自己被障礙而無法超越的目標是什麼,找到個人的修行目標,如此進入佛門修行才能達到真正的意義。在這一個階段,可以由習氣中去找出何者讓人感受到強烈的障道困頓,由此下手去練習。

修行,是在修養階段看清自己之後,由第八意識逆向操作,回到六識有生的五蘊流轉過程中的原點,使第八意識的記憶功能和第七意識的分類功能和第六意識的補捉能力逐漸減弱。在這個過程中,覺察力會慢慢加強,對於根塵識的互動關係逐漸能夠辨識清楚,之後才談得上如何去改變它們來改造自己的生命。
但是,最根本的究竟並不在捨識用根,因為根識本一體;當我們仍然以對立的觀點在談「根」說「識」,就已經落入(生住異滅的)「住」的背景意識。行者的功課是要更進一步到達「生」(心念的產生)與「住」(心念的存在)的交接點,能夠自己做主將念頭補捉住,而不是讓心念不知不覺、自己不能做主的情況下,就被第六意識補捉去。我因此體會到,癥結不在根或識,而是「作用」;修行就是要讓自己能夠做主,能夠去掌握心的真正作用。

禪修,是在「生」(心念的產生)要轉為「住」(心念的存在)的時候,在心念尚未被第六意識補捉之前,更清楚地去看清它是如何與六塵接觸結合的。和上以「念佛是誰」為例,指點我們此時要從塵境中去找到原點,這個功課才是行者的真正挑戰。對照我目前持大悲咒的經驗,則好比戰火四起煙囂靡漫,眼前白茫茫一片,還不知起火點在何方!得先搞清楚戰場再說。

9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周一 6月 22, 2015 6:54 am

conji2



確實,「作用」是個很重要的線索。古人有「性在作用」之說,很值得留意。 sunny

10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3 第十一課討論區 周五 6月 26, 2015 9:49 am

Admin


Admin

大家好,

[心經(一) 第十一課學員心得整合] 彙整完成,讚嘆大家這學期的持之以恆,請至下列網址參考.觀看與下載整合後的心得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4SNGn75DvulTFRkb2lwSU5UazA

敬祝 日安如意

華嚴學苑 合十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