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3/4 第一課討論區

+7
何艷
云南能敏
vita
王铮
conji2
jsmtseng
Admin
11 posters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3/4 第一課討論區 周四 1月 22, 2015 7:07 am

Admin


Admin

《非常心經》(一):第一章 「看」心?
附件
3/4 第一課討論區 Attachment0.心經(一) 課程表以及運作方式.doc
您無權下載這里的附件。
(45 Kb) 下載 13 次
3/4 第一課討論區 Attachment1.心經(一)第一課--「看心」.doc
您無權下載這里的附件。
(53 Kb) 下載 52 次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2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作業繳交方式 周三 3月 04, 2015 4:08 am

Admin


Admin

請直接於每週的課程討論區裡上傳您的作業
在網頁上按壓 "POST REPLY" 進入發表回復

標題: [學員:XXX ] 作業繳交
內容: [直接貼上您的作業內容]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3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曾淑敏 周五 3月 06, 2015 1:06 pm

jsmtseng



第一課 ──「看心」
《心經》是指般若波羅蜜的精華,全名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的重點,一是「般若」,一是「波羅蜜」。
「般若」是智慧,是能夠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用《華嚴經》的術語來講,「般若」二字全部展
開便是佛境界、智慧的境界,而「波羅蜜」則是指到達這個境界的方法。

修行要「看」心,不是用眼睛看,而是要實修。這「般若波羅蜜」有兩個作用:第一,
不要等到它發生時,才覺得沒有煩惱或身體健康的重要,換言之就是不必等到生病或有煩惱後才
來覺悟,這叫作「根本智」;第二,它會起作用,亦即能斷金剛的部分。

華嚴的思想最大的特色,是告訴我們本原是什麼,並揭示成佛之道。它先講佛境界,然後再讓你
依循那一條軌跡成佛。這個生命的思惟模式,除了佛法以外,其他沒有。佛法中不只華嚴這樣
講,任何宗派都一樣,包括小乘,只要講到修行就一定有個軌跡,不管稱為「成佛之道」、「證阿
羅漢的菩提道」,或者「出離道」,只要是那個「道」,都是指返原、恢復本來面目。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法門,經過一番焠煉與奮鬥以後,一定會肯定自己的法好,這是生命的本
然現象。但要留意,生命要恢復它的本原、本來面目,有一條軌跡可以走,這唯有靠佛法才能找
到。

「智慧」是一種能力,能夠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生命是什麼?其實一般所講的生命,都屬於色
身的生命,它是一種假相,這個假相你都感受不到了,那更沒辦法去談真的生命、假的生命是什
麼。我們有必要釐清認識「生命是什麼?」

生命其實包括三個部分:「人性」、「人生」和「生命」。這三個方向,每個方向又各有六個(存在、
真相、價值、意義、目的及奮鬥的方向),以「生命」為例,就包括: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真
相、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目的以及奮鬥的方向,一共六個。人性、人生也各有這六
個,三乘六等於十八個。是要從這十八個方向去考慮,要經常地提起這個部分。第一階是人生、
生命、人性,第二階就是存在、真相、價值、意義、目的及奮鬥的方向,第三階就是苦、集、滅、
道。

《心經》裡談「諸法空相」,它不講「空性」而直接講「空相」,是把「性」給跳開了。
「置心一處」就是心,修行的重點在「心」上面,不是追求「性相」的問題。其實剛開始用功,
不管是禪修或修密法,那個「心」其實就是注意力。所以,「心」最基礎的定義便是「注意力」。
從這個地方開始講,心的意義就相當多,概念、觀念都是心,到最後生命的真相也叫心,而從注
意力到生命真相之間;這個心的變化太大了,尤其在整個修行過程中都是看心。
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看心,這不是用眼睛看。
這牽涉到實修的問題,不實修,光咬文嚼字沒意義,一定要徹底面對自己,向自己負責。
從靜坐、靜心、停心的價值跟意義,這地方你才能去感受到「心」是什麼。心包括我們生命
中雜質與惡質的作用,或是本質的作用,這些都是心的意義。

從佛法的基本架構--四聖諦「苦、集、滅、道」來。從「苦諦」下手思索這十八個、從「集諦」
下手思索這十八個、從「滅」、從「道」去提這個疑情,十八乘以四剛好七十二。這七十二法在
大乘禪修裡非常有用,它講的是讓你直接去感受生命的存在。從這七十二法當中,去了解生命也
好,了解人性、人生也好,生命的質感馬上會顯現出來。

般若智慧到底是指甚麼? 就是要從這一條路來,構成這三個階段的連繫以後,就會產生真正的疑
情。生活中有一些小疑情很容易破,但要進入生命領域的疑情,除非有大善根,否則很難參透,
要參透必須要有實修的輔助才有可能,所以才叫作「真參」、「實修」。一定要自己產生疑情,才
有可能成就,而疑情不離這七十二個的範圍,一旦你有實質的人生體驗以後,便可以加以擴大。
和上提出這七十二個,在實修歷史上,是破天荒第一遭。我們感恩和上的指導與福報因緣。

實修就要有般若的行為模式,一定要有經教作為基礎。這兩個一定要合璧,向來所有祖師大德在
主張修行的前提之下,都稱之為教觀雙舉、止觀雙運,重點在此。

從《心經》來講,是要這樣修!我們用華嚴的行法加以探討,它不叫破,稱為「布施」、「供養」、
「捨」;其實講「布施」、「供養」、「捨」,即是講「破」。這是空宗與性宗的語言不同之處。
在《華嚴經》裡看到的幾乎都是供養,供養就是要你破,供養是從積極面講,布施則從消極面講,
所以「供養」就是從破掉執著上去培養自己的空性,是這個意思。

空宗的運作方式就直接講「破」,所以空宗是到達「破」就完成。印度思想系統裡的三大主神為
濕婆、毘濕奴、梵天,這三個中,一個主破,一個主立,一個是守住的。「壞」即是破,破完清
掉就「空」,空了以後再「成」,成接下來最重要是「住」,住劫在使用。所以印度教就演變成三
聖,佛、文殊、普賢便是從這三聖演變來的。

文殊(般若) 主「破」,普賢乃主「立」,佛主「住」,破、立完成之時,就是住。我們講三聖的
佛,其實就是文殊跟普賢的合併,所以,我們說以百分之百的般若智慧,感受百分之百的生命存
在,那就是佛,亦即是三位一體的情況。

我們了解這種運作法後,從華嚴的立場來看《心經》,《心經》不但要破、完成,同時也要進入「立」
的階段。

4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4 第一課討論區 周日 3月 08, 2015 11:53 am

conji2



歡迎淑敏同學共同來學習心經,您的精進真令人讚嘆!

王铮



《非常心经》一书,刚拜读完。这次,再跟随着课程慢慢梳理、消化。读完讲义,对其中的一些关键词,颇有感触,故写下来,呈于老师和同学。由于不是一气呵成的,片段之间还“风格迥异”,可见心思有多散乱了。难为看者了,真是抱歉。

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

其实,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一直以来,被笼罩在大脑思维之下,以至于忘了被笼罩;久被“奴役”之后,几乎丧失了觉醒的能力。这可真是个“大阴谋”!
但是,如同太极图里阴阳鱼眼,阴极阳生,阳极阴生。大脑的思考考倒了它自己,是时候看看大脑思维之外,还有什么了。
且不说科学极限上的那些研究,就生活中,也是“千疮百孔”。打不开的心结,令人目瞪口呆的“事实真相”,自作多情的尴尬,匪夷所思的解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争执…… 虽然人和人的大脑不一样,生命和生命是否一样?如果也是不一样的,如何来定义所谓的不一样?如果是不能定义的,那么这不一样的感受从何而来。如果生命和生命是一样的,那么一样在哪里,那些所谓的不一样的“精彩纷呈”又是什么?我的大脑给不了答案,纵然风和日丽,心里依旧荒芜一片。
倒是有那么些时候,安静地坐在微风里,听着鸟叫,感受着空间的空灵时,感觉好祥和。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还在,并不是问题得到了满意的解答,而是这个时候,大脑歇了一会儿,不再提问了。一个没有问题升起的状态,实在比耗尽吃奶的力气去寻找答案的状态高明很多。而此时,感觉更为美好。轻轻叩问,谁在感觉?
大脑取向的思维之外,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我日用而懵懂,哭哭闹闹、浮浮沉沉,和那疯子,颇有几分相像。


智慧

很钦慕智者,因为那种举重若轻的潇洒,那种洞若观火的敏锐,那种更为丰富广阔的精神天地。讲义上说,“‘智慧’,是一种能力,能够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然后紧接着又问“生命是什么?”。这要从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来看,真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所以,不从大脑思维出发,反方向,从罢黜大脑思维出发,安静下来,静下来,一直到没有思维的火花冒出的时候,看看,会有什么奇迹。大脑思维之外,我还能感知到什么,那感知到的是什么,为何没有大脑思维我还竟然能感知到?这大脑思维之内和大脑思维之外的,都是我的生活,我的生命,我的……都是我么?究竟,什么是我?



生命是什么?

摘录讲义上的描述:
“生命其實包括三個部分:「人性」、「人生」和「生命」。這三個方向,每個方向又各有六個。以「生命」為例,就包括:生命的存在、生命的真相、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生命的目的以及奮鬥的方向,一共六個。人性、人生也各有這六個,三乘六等於十八個。你要從這十八個方向去考慮,要經常地提起這個部分。
怎麼去思考呢?從佛法的基本架構--四聖諦「苦、集、滅、道」來。從「苦諦」下手思索這十八個、從「集諦」下手思索這十八個、從「滅」、從「道」去提這個疑情,十八乘以四剛好七十二。有如孫悟空的七十二變,我們可以一個個把它破掉。這七十二法在大乘禪修裡非常有用,它講的是什麼?讓你直接去感受生命的存在。從這七十二法當中,去了解生命也好,了解人性、人生也好,生命的質感馬上會顯現出來。”
从来没有这么细想过,特别是要对这18个方面下精确的定义。但是,生活中的磕磕碰碰从来不曾断过。 活得确实够糊涂的。接触佛学以来,渐渐了知,了道是活着最为重要的事情。为此,也看书也实修,可是生活依旧按葫芦起瓢,麻烦一堆堆的。对俗世中的种种,不知道是因为得不到而灰心丧气,还是确实不大着迷而没有动力去努力。到最后,落得一幅“万般皆下品,唯有修行高”的怪模样。倘若说对万般已经看淡,却有时候加个薪,受个表扬,也会心里小乐一下;也会找一些看似高尚的生活目标来激励自己。
师父博客的开示中提到“好好用心去處理你人生中的這些問題”。仔细想来,一方面,自己对于了道的“流程”不清晰;另一方面,心的向外攀缘还很严重,导致全面迷糊。但在这迷糊的摸索中,又感觉不胜荣幸,因为毕竟还是在渐渐清晰起来。


波罗蜜

波罗蜜,是一种途径,一种获取智慧的途径,从此到彼。
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又,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真不知从何下手。从此到彼,得依靠大脑和非大脑一起合作。
讲义上说到了语言模式、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这个三角架构,想必是非常坚固的。从自己学习的经验上来体会,当学习一个新的事物的时候,首先是理论的学习,然后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习的时候,首先得看明白理论在说什么,用怎么样的语言来表达的;表达过程中,逻辑框架又是怎么样的。没有构架的知识,就是一堆垃圾。等看明白一些理论的时候,再付诸实践,不断地验证,将验证的结果和理论的作对比。如此理论揣摩和试验验证互相交叉循环,最终证得理论和实践的匹配性:或者一致,或者不一致。一致的时候,可能也是歪打正着;不一致的时候,也可能是验证的方法不对。所以,反复的验证是必须的,而且要验证到熟能生巧,不到这个程度,难说是掌握了“心法”。
在具体的验证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是一个琢磨的过程,直到摸索清楚,然后,就着这个方法一路践行下去。
讲义中讲到了《心经》,《心经》的行法重点之一在于“破”,从破掉执著上去培养自己的空性,用“布施”、“供养”、“舍”的方法。进一步从华严的立场来看《心经》,则不但要有“破”,还要有“立”,待“破”、“立”完成之时,就“住”。期待在后续的学习中,将这个总体的思路,进一步细化,整理出一个适合自己的修行模式,画出一张地图来。



小结

“我们以百分百的般若智慧,感受百分百的生命存在,那就是佛。”

6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4 第一課討論區 周一 3月 09, 2015 1:04 pm

conji2



王錚同學,歡迎您!讀到您的「關鍵詞」報告,令人頗有受益,尤其是您已將所學融入生活之中,而有一種清明的醒覺,能令讀者的心思也隨著您的文章而明亮起來。雖然您謙稱只是「漸漸」清晰,但是,誰不是如此呢?很期待您能早日整理出適合自己的修行模式,祝福您!

7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4 第一課討論區 周一 3月 09, 2015 1:45 pm

王铮



感谢老师的仔细审阅。能有缘在这个平台上跟着老师和同学们学佛,深感荣幸!祝愿大家都学得入心、受用、愉快! Smile

8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4 第一課討論區 周三 3月 11, 2015 6:48 am

vita




「般若波羅密心經」──貫穿凡夫心到菩薩心的轉化方法及過程。

生活中的經驗是必須的,深刻的人生經驗,才能領受到曾經經歷過的人生,其目的與方向、其價值與意義、其存在與真相,到底是什麼?是真還是假?是值得緊抓不放,還是該慢慢學會捨得、懂得淡化它。淡化凡夫用心是破,建立正確認知是立。破、立皆能在生活中培養起。

   人生是一幅善惡具顯的人性畫,在日常生活中或許就是培養透徹有為72法最方便的途徑。

9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曾淑敏 周四 3月 12, 2015 3:44 am

jsmtseng



感恩老師的指導與鼓勵!

10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4 第一課討論區 周四 3月 12, 2015 6:57 am

conji2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沒有世間,不需要佛法;沒有迷惑,不需要覺悟。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1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学员【卢敏】作业 周四 3月 12, 2015 11:55 am

云南能敏



《心经-----看心》

心,这个词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我们生命的关键器官,没有了心我们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小时候总是在琢磨古人讲的“心想事成”明明是是大脑在想,为什么要说是心在想。现在看《心经》和上又再讲【看心】,什么是看心?不是用眼睛看,这牵涉到实修的的问题,你不实修,光咬文嚼字没意义,一定要彻底面对自己,向自己负责。所以每天最好静坐半小时以上,“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有坏时,静坐毕竟成佛道”。静坐不单是身体静下来而已,接着心会静下来。心静下来以后,生命的观境就会现前。所以静坐其实是要静心,不仅把心静下来,还要停心,把生命中的杂质跟恶质除掉,让生命的本质突显出来,这才是静坐,静心,停心的价值跟意义,这样你才能感受到“心”是什么。

那感受到“心”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那就是“般若波罗蜜”般若,即智慧,也是佛境界。这个智慧不像世俗讲的聪明才智,它是一种能力,能够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它不是我们大脑思维可以想象出来的能力,它需要从生命的三个部分:人性,人生,生命去下手,这三个部分又包括了每个部分的六个小部分:存在,真相,意义,目的以及奋斗的方向。这是我们要经常思考的部分。那要怎么思考呢,从佛法的基本架构----四圣谛“苦,集,灭,道”来。通过每一个层层剥开并一个个破掉,生命的本质才会突显出来,才能达到佛的境界,拥有智慧。波罗蜜,即回到本来面目的哪一条路。佛陀给了我们八万四千法门,我们要做的就是真参,实修。透过七十二法真正自己提疑情,摸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回到本来面目的道路。这字字句句把修行的蓝图划给了我们,我们做的太少被外界的诱惑障碍住,就像有一天我在公交车上持《大悲咒》,当下了公交车《大悲咒》变成了车上放的流行歌词。【看心】真的很重要。

12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何艷】作業交繳 周四 3月 12, 2015 11:46 pm

何艷



這第一課,按師父的講經特色是玄談部分。師父所講的內容包括了對經題含義的解釋,指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旨趣,對修行標的——“心”的重新定義和詮釋,修行途徑方法的概述、說明空宗、性宗的不同模式,本次講經的立場等等。

通過學習,我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解,在《非常心經》的總序中師父提到,這本書屬於實踐學系列,佛法是實踐學,不是哲學。因此我學習的重點就是去感受師父在指導該如何修學。
這第一課就是教在我們修學的方法,要從思維模式、語言模式和行為模式著手去架構生命改造的程式。這三個模式也就是師父在後面部分講到教觀雙舉、止觀雙運,即經教、行法都要有。經教是基礎,學習、解讀經典的語言模式和思維模式,用經典指導我們實修的行為模式,沒有經典的指導、勘驗,只有行法,無疑是盲修瞎練;只有經教,沒有行為的展現,只會停留在理論知識的層面。所以真正要修行,這兩方面都要具備。

思維模式方面,對生命存在真相的思考似乎是人的一種本能,幾乎每個智力正常的小孩子都會向家長提出“我從哪裡來的?”“死是怎麼回事,死了會去哪裡?”我們可以看到從人類誕生、繁衍、發展以來,都沒有停止過對生命存在真相的探知,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去追尋宇宙萬相、一切萬法的原點,也因此產生了宗教、哲學、自然科學等各家不同理論和解釋,但都沒有最後的答案,也無法回到那個原點。這些產生的理論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來自於人類大腦對已知知識的一種推理,也就是虛幻生命的、單向道的“大腦取向的思維模式”。而唯有佛法能告訴我們生命原本的面目是什麼,該怎樣才能回到生命的原點,需要用的是“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這種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不是用大腦可思議的,必須要有不用大腦實修的體驗,才能真正感知到什麼是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對我而言,什麼是生命取向的思維模式以及如何架構,正是我要在學習、實修中去體會、去摸索的。

在語言模式方面。隨著佛法的發展和不同的時代背景,大德們對經典真理的表達、演繹得也不盡相同,我們直接看經典已無法用我們所理解的現代語言工具去還原經典的願義,師父站在修行的立場上用現代語言重新對經典進行了詮釋,為我們與經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同時為了讓我們能懂得佛法的真實義,在語言表達上創建了很多新詞彙,這都需要我們在學習中去釐清,真正理解體驗后再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所以,在學習不同種類的經典和師父講經資料的過程中,我應時時帶著疑情“經典究竟在講什麼?”“我對師父所講的內容理解得對嗎?”去體會語言背後真實之意,釐清各類經典中的詞彙含義及經典的語言、思維模式,架構與上師共同的語言、思維模式。

在本課需要明確的幾個重要的詞彙是“般若”、“心”、“生命”。般若即智慧,指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因怕世間人混淆日常生活中常用語,與世間的才能、辯聰混淆。“心”這個名詞經典用得很多,包括的範圍很廣、很深,不同的地方表示不同的含義,得很清楚地理解。
師父用“生命”替代傳統的“佛性”、“心”的講法,進行了重新定義和詮釋,指出了直接從生命中切入的禪修方法,從大乘七十二無為法中提疑情,第一階是人生、生命、人性,第二階是存在、真相、價值、意義、目的及奮鬥的方向,第三階是苦、集、滅、道,三階各挑一個去組合,共七十二個。
單從這數字看七十二就代表了無限、重重無盡之意,生命是全方位的,無法用語言去窮盡。這屬於自己的疑情如何產生?如何參?必須要有實修的輔助,真正體會到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真實生命的存在以後再回到人群中去觀察體悟。生命、人性、人生這三方面分別就是眾生心的體、相、用,每個眾生都有,人生、人性是直接在我們的生活中、與眾生的相處中才能看到的,透過這相和用,去感受體的真實狀態。這也是大乘無為法不同於小乘特色,不離眾生,不離生活。

行為模式就是修行必須要在經教的基礎上,通過行法微觀面的實修體驗和宏觀面生活中理事結合的歷練去體悟佛法的真實義,實踐生命改造工程。

13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錢奕杉 ] 作業繳交 周五 3月 13, 2015 12:53 am

naug



3.12.2015
記得有一次禪修課上師父講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位學生提問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讓我們多心好呢,還是不多心好呢?”台下有很多人都忍不住笑了,我心想這樣××的問題,呵呵。師父当即說:多心必多煩惱。我眼前一亮,回答得真妙!

回頭看自己這一前一後的起心動念,可不就是多心必多煩惱的寫照嘛。见過則慢,聞善則喜,心在起起伏伏的自動反應,誰在做主呢?而我們往往就這樣跟著感覺走了,還企圖用這些妄想煩惱塑造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

《心經》講“照見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色法與心法,一切法皆空,皆無自性。怎樣才能實證這一點呢?觀自在菩薩把修證體系的大綱整個羅列了出來,從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聲聞苦集滅道法、圓覺十二因緣法、菩薩道,乃至最終圓成佛道。

“看心”,就是“反聞聞自性”,是觀照的功夫,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從靜坐、禪修入手,培養定力,收拾起散亂心,方可撥雲見日,才看的見看的清,定后起觀,培養慧力,進一步觀名色、觀因果、觀五蘊,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觀心”。

14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李威立 ] 作業繳交 周五 3月 13, 2015 1:12 am

Will Lee



學生對佛法初學, 中文也多年沒有使用, 深入探討是沒辦法, 只能分享一下心得, 若有遣詞用字不佳之處請多見諒。

師父說: “疑情從哪裡來?從這七十二個來”

多年前大學唸書時審計課的教授給了一個出社會前叮嚀, 現在還記憶深刻: 每件事都要了解為什麼。當初覺得問為什麼很有道理, 卻也不覺得有多難, 但經過歲月的成長, 卻漸漸發現這每一件事的為什麼好像一層ㄧ層是問不到底的, 所以在讀到第一課七十二法時特別有感觸。雖然身為佛法初學者, 剛開始學就接觸到四聖諦, 也覺得四聖諦很有道理, 但讀到七十二法時, 發現我對四聖諦的了解就像我對為什麼的理解一樣是恨膚淺的, 這七十二法我有哪一法真正思考過? 對生命是否真正體會過? 實在相當慚愧。現代生活中資訊發達, 對每個問題答案的要求都是瞬間的, 向Google查詢馬上就知道了, 對佛法接觸學習也被這樣影響: 認為能查出疑情的定義那就結束了。佛法越參越深, 世界也越看越廣, 不是語言能定旳。

師父說: “「生命是什麼」,剛剛已跟各位交代了,剩下的部分要自己去參,師父的工作到此為止,沒有欠你喔!”

讀到這段不禁笑了出來, 一部份覺得師父很幽默, 另一個部份則是苦笑, 因為自己何嘗不曾想依靠他人幫我參透世間萬物旳道理。師父指了路, 剩下旳每一步都得自己走。就算沒人指路, 這迷失旳每一步也得自己走吧, 沒有選擇旳。所以有佛法僧以及同修旳指點, 還不自己努力, 那不只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更是浪費這一生寶貴旳生命。

15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昆明能怡 周五 3月 13, 2015 4:30 am

昆明能怡



心经
第一课 心得体会
《心经》,心里的经,成就者的心路轨迹。这是我的感受。
上学的时候说用“心”读书,工作的时候说用“心”做事,为人处世的时候说用“心”待人,都在用“心” ,那“心”是什么?曾今以为“心”是指肉团心,可是觉得不对,这颗肉团心属于身体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色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肉团心停止跳动,人就死了。
那“心”究竟是什么呢?是思考?或是思维?是大脑的一个部件?是意识?或识性?还是本体?或者都可以说是,如果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只是表达不同罢了,从修行次第来说透过修行而终究证悟本体这才是“心”。
那思考,思维,意识,识性又是什么?个人理解都在凡夫的范围,和上常说,善思维用心,善体其心。。。更深的意义且不去谈,因为我没有开悟,从凡夫迈向止于至善起步所理解的善思维用心,善体其心是让我们要常常反思反省吧。这也是用心的一种方式。这就是我对于“心”的理解。
《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是智慧的意思,“般若”二字全部展开便是佛境界,智慧的境界,而“波罗密”则是指达到这个境界的方法。这一段看到了和上提到了行法,非常的感慨,因为找通往的方法已经很久很久了,看和上的书或者光碟都从行法入手,正所谓正真找到了正法,因为非常踏实的从第一步就开始讲,而不是从第二步开始的,反复置身空中楼阁。对于“智慧”并不是指聪明才智,那是一种内在的体会,或者说是灵性的呈现,这是我对于“智慧”的感触,每当读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总是热流盈眶。后面师父也提及“智慧”是一种能力,能够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生命是什么?你感受到了吗?这个次第也非常高了,那是生命故乡的本来面目。
和上曾经说过要看《心经》先看《非常金刚经》要看《非常金刚经》先看《非常坛经》,这里别的不说,就《非常金刚经》来说先看清楚宣讲的对象是什么身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大比丘者是“大阿罗汉”故。可见今天共修《心经》那《心经》所呈现的对象身份又是什么?当然我不是自我鄙视更没有鄙视别人的意思,远种菩提因也是非常重要的。只因觉得人的大脑就是有这个本事总能降低标准觉得自己就是大阿罗汉或者菩萨。。。呵呵呵。。。降低了“经”的标准。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金刚经》的当机众是阿罗汉,那《心经》的当机众是我、法两执双破,次第已然非常高了。所以体会到师父提到的“般若,智慧”佛的境界。
回到本来面目的途径,这个部分也非常感慨,我们透过修行不是回到上帝的身边也不是回到佛的身边,而是成为上帝,成为佛,这里充分说明了佛陀的教育不是迷信,不是民间信仰,那是生命因素的兑现,透过实修兑现佛、菩萨的生命因素或者师父说的继承佛陀法身慧命的DNA。
行法:置心一处,刚开始用功“心”其实就是“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风门。这是最基础的定义。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五停心观下手。
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跟戒分别观,五种停心观 他训练的目的是在止住妄心的作用 因此置心一处是止的训练或也可称为定的训练,但由于我们生命中“心”包括杂质跟恶质,和上在“心法正受”中教我们很多行法,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去除杂质跟恶质,提升我们止妄见真的能力。
从和上提及的七十二法,从苦、集、灭、道入手若已经入定有大善根者真参实修会非常快,而在于凡夫阶段的我们心的能力是否有?有感到苦?因为苦是非常容易感受到的,从而可以更深刻的去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上中学的时候就问过老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老师回答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人生,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呢?考试第一名,找个好工作,挣很多钱,找个好老公,生个好孩子。。。哈哈哈。。。和上真的很厉害,这就是老师告诉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可是这显然不是我要的答案,这些所谓的金钱,名利,地位,都是世间的价值观或者说世间的目的,自然我也不否则是错的,毕竟各方面都优越一些对于真正实修也是有帮助的,至少不用为了经济而担忧,为没有能力给家人好的生活而内疚,可以做到三世间圆满那也是美事一件。而此处觉得入定后能以此七十二法提疑情必定有大成就,这些都无法离开内在心的历练吧。所以和上让我们历事练心,总觉得经历过苦的逼迫,从苦、集、灭、道一路过来的行者不容易退心,更容易提疑情,对于修行是有很大帮助的。

教观双举、止观双运
“观”首先不是现在凡夫阶段的“观”那是妄心的作用,凡夫阶段用“想”应该比较贴切,此处的“观”那是生命观境的呈现。
这段的感触在于行法失传了几百年,现在终于被师父给接起来了,我们真的福报很大,正如刚才说的都说是正法可是都从第二步说,都没有第一步,都在空中楼阁,而现在师父开启的华藏工程,提到的五大人格性的问题,其实都是非常感恩的,因为这些也正是我生命中杂质跟恶质的反应,透过反思反省拜忏念佛生命中很多境界其实已然在变化了,再加上“心法正受”真的是不可思议,更加感受到师父的伟大和慈悲。终于是两个拐棍行走了。这样非常稳当。正所谓工程面和技术面两个层面并进。
2015年3月13日

16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4 第一課討論區 周六 3月 14, 2015 9:17 am

conji2



此刻是下午4點,臺北的天空,在明朗的藍中帶一點點的濛,濛中又有著無限美好的昏黃……深巷中,偶爾傳來一陣車聲,一會兒,又被此起彼落的白頭翁的歌聲帶回到午後的寧靜中……
打開電腦一看,哇!短短一兩天,網路論壇忽然與窗外的春天一樣地繁花似錦,除了前兩天的淑敏同學與王錚同學外,vita、雲南能敏、何豔、naug、Will Lee、昆明能怡,一朵接著一朵地綻放出來。記得剛開版面時的第一個反應是:精彩啊!真是精彩!雜華莊嚴,說的不就是我們華嚴學苑的同學們嗎?興奮之餘,不禁開始擔心了起來,不知道鄙人這株「雜草」是不是也能雜在眾華之中?好在十多年前迷上園藝、喜歡種種花草的時候,學到了一個觀念:記得當時是夏天,由於家父是學農出身的,一年四季都會在頂樓上栽植花木與果蔬,做那連孔子都自認不如的老農老圃(孔子曾說:「吾不如老農。」又說:「吾不如老圃。」想到父親竟然也有讓至聖嘆服的地方,身為人子,自然不免有點小人得志般的沾沾自喜啦!)。一日,鄙人心血來潮,想說雖然要名列二十四孝中已經沒機會了,不過,在日頭赤炎炎,動輒上看攝氏37、38度的臺北,能為老父上頂樓分憂解勞,多少也不愧為人子吧!一上去,看到園中雜草叢生,二話不說,就準備要給他來個斬草除根,免得這些雜草喧賓奪主,搶了果蔬的養分。沒想到才剛要動手,就被父親制止。原來,父親是特意要留下這些雜草不除的,因為在臺北的夏天,尤其是頂樓,那種酷熱的程度,大概也不下於炎熱地獄吧!這時土壤中的水分特別容易蒸發,留住這些雜草,其實,是有為這些果蔬留住保命水分的功用。想到古人曾說「天地無棄人、無棄物」,原來真是如此啊!端看生命花園中的園丁如何來引導每個生命發揮它原有正向的能力吧!一想到這一點,也就不免釋懷,為自己這株「雜草」找到了台階下。還是韓昌黎說的好:「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其實,什麼弟子?什麼老師?不都是華嚴這個大家庭中相互扶持、彼此增上的同修嗎?祝福每一位進來的同學,都能綻放出自己生命中的美好,來莊嚴這個無盡的世界……感恩有各位!

17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曾淑敏 周一 3月 16, 2015 2:24 am

jsmtseng



請問第二課講義何時可以收到! 謝謝....

18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4 第一課討論區 周一 3月 16, 2015 3:37 am

何艷



感恩各位老師和同學們!

曾淑敏師姐,講義已上傳了,請點擊 (2015.3)心經(一) 回到目錄,在 3/13第二課討論區里可以下載。

19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4 第一課討論區 周一 3月 16, 2015 6:00 am

conji2



感謝何豔同學的熱心相助! Very Happy

20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林聿青 作業繳交 周六 3月 21, 2015 4:25 am

cloudgarden



和上將心經的心,解作精華,讓我對整個經文的感受整個改觀。以前只會在「心」上打轉的困惑,現在就比較能夠以宏觀的角度,重新思索經文的意義。以前只能在「心」上做文章,現在則知道這是成佛之道的鑰匙,是最高的指導原則,其實是行法的精髓。
和上將整個心、性,拆解為人生、人性和生命,再分別指出六大探討主題,分別是「存在、真相、價值、意義、目的、方向」。當我老老實實地將這十八個項目逐一寫下來時,才發現自己幾乎沒有一條曾經真正用心去想過,更別提什麼「感受」。
然而,感受卻是心經實修的一個絕對要素。
透過對於生命整體的感受力之後,我們才能發起想要回到生命故鄉、找到本來面目的心力,否則一切都會流於學術討論的空談。和上解「心經」是基於實修的立場來說,唯有透過解行合一,佛法才有其價值與意義。每個人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樣的,對於追求生命原點的動力會迫使一個人不斷去尋找答案,疑情就是最好的謀介。因位疑情可以讓我們不斷去探索更深層的生命,提升我們對生命的感受力,進而對生命有所覺醒。這應該就是「心經」所要揭示的方向吧!
在這裡,和上更提出「語言模式、思惟模式、行為模式」來讓我們有脈絡可循。作為一個行者,我們所要強調的是「行為模式」。沒有落實的行為,佛法是不能傳承的,這是現今佛法式微的主要原因,也是修行無法成就的盲點。但是,行為模式不是盲修瞎練,必要有經教基礎為前提,瞭解經文語言模式的運作,去體會其中思惟模式的作用,如此而產生的行為模式才會不離佛法的真諦。
我想,這也是和上解「心經」的用心良苦,希望我們每一個人步步都不偏差。

(插班晚繳,敬請見諒。)

21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4 第一課討論區 周一 3月 23, 2015 8:30 am

conji2



歡迎聿青同學。不論先來後到,都是「同學」,不用客氣啦! Very Happy

223/4 第一課討論區 Empty 心經(一) 第一課學員心得整合 周三 3月 25, 2015 9:56 am

Admin


Admin

大家好,

版面美化後的 [心經(一) 第一課學員心得整合] 已彙整完成,歡迎各位至官網查看下載。

官網網址:http://www.huayenworld.org/huayenworld15/%E8%B3%87%E6%96%99%E4%B8%8B%E8%BC%89/726-download

下載網址: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4SNGn75DvulS1ZTOWw1ajhtcUk/edit?pli=1


華嚴學苑  合十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