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3/13 第二課討論區

+6
cloudgarden
何艷
Will Lee
王铮
jsmtseng
Admin
10 posters

前往頁面 : 1, 2  下一步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2頁)]

1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四 1月 22, 2015 7:09 am

Admin


Admin

《非常心經》(一):第二章 媒介不同,因緣也會不同

大家好,由於華嚴學苑部門同人需於 3/9~3/16 出差,因此提早將第二章的講義稿放上
                                                                   
華嚴學苑  敬啟
附件
3/13 第二課討論區 Attachment2.心經(一)第二課--「媒介不同,因緣也會不同」.doc
您無權下載這里的附件。
(56 Kb) 下載 25 次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2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曾淑敏 周四 3月 19, 2015 8:57 am

jsmtseng



第二課 ──「媒介不同,因緣也會不同」

學佛要有正確的認知,才不會導致偏差,產生副作用。

佛教的三聖壇城,是從印度文化,濕婆神、毘瑟奴神和大梵天的思想演變而來的,是因為文化的發展,後代一定超越前代,這種改變有其建設性的價值,我們了解了其結構與建設性的價值,就會發現其殊勝之處,這是很重要的!

通常三聖中間是佛,兩邊是菩薩。華嚴三聖有特殊的地方,中間毘盧遮那佛,兩邊是文殊、普賢,這個基本架構是我們現在才有的。《華嚴經》裡的三聖還有另一種組合:中間彌勒佛,兩邊文殊、普賢,稱作「華嚴三聖」,又名「龍華三聖」。

另一個重要的三聖組合,是觀音菩薩坐中尊;這是密教的華嚴三聖,坐中尊的觀音是十一面觀音。就密法而言,佛有三身:第一「自性輪身」,第二「正法輪身」,第三「教令輪身」。佛就是自性輪身。毘盧遮那佛是法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如果釋迦牟尼佛坐中尊,穢跡金剛為教令輪身,請問正法輪身是哪一個?或者毘盧遮那佛坐中尊為自性輪身,不動明王為教令輪身,那正法輪身又是哪一個?當密教那麼興盛,他們卻無法組合。毘盧遮那佛為中尊時,正法輪身是十一面觀音,而釋迦牟尼佛為中尊時,正法輪身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以不管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或是八臂十一面觀音,都是毘盧遮那佛的正法輪身。

心經本身是智慧。經文結尾:「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揭諦揭諦」二字重音,意思就是「快呀!快呀!」印度話出現重音時,都有催促之意,就是「趕快、趕快到菩提彼岸」,到菩提彼岸就是徹底覺悟。由此來看,《心經》從「觀自在菩薩……」開始就是個咒語,我們持誦這個咒語就會開智慧,它簡單的意思就是如此,是利益自己。

初學佛的人有的從心經,有的從大悲咒,或是其他的經典切入,但在行法時,一定要存著疑情「我這樣子修,不知道對不對?這樣求對或不對?」;在現在自己還不知道,所以應該有這種基本心態--等我比較懂時,我願意調整到正確的地方。換言之,行持佛法的任何法門也應該抱持同樣的心態:「我眼前有災難、痛苦,所以必須先解決這些煩惱。但這方法只是用來解決自己的煩惱,這樣對嗎?」對或錯,現在也許還不明白,所以先別管,可是必須有「一旦弄清楚後,一定要調整到正確的方向來」的意念。這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所應具備的基本做人處事的態度。

當我們逐漸復甦、恢復正常,也就是當程度境界提升以後,發現以前弄錯了,就要有改過心、懺悔心,這樣自然會一直超越、矯正過來。因此,初學階段弄錯無所謂,怕的是故意做錯,那就麻煩了。 所做的一切當然有因果的;當身、口、意有所做的,因已經下了,果就在旁邊等,等著緣的到來。但當因果現前之時,因為「改過」本身就是「懺悔」。所以就會處置得很得當,留意這一點。

從我們華嚴的立場,實修中的資糧道,是主張念十六字洪名:「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大概用一個月的時間去訓練。當然,念《心經》或〈大悲咒〉也可以。尤其初學者,不管念十六字洪名、《心經》,或是大悲咒,自己要計算一個鐘頭平均念幾遍,十分鐘念幾遍,一分鐘念幾遍,記好這幾個基本單位,用一個月的時間,每天最少用一、兩個鐘頭密集的計算出來。當你很穩定了,一分鐘就是幾遍、一個鐘頭就是幾遍、十分鐘就是幾遍,這些都很清楚了,你就要開始結界。 「在家人」,結界一年,「出家人」,結界三年。這三年或一年裡,選定這三個(〈大悲咒〉、《心經》、「十六字洪名」)的任何一個,用它去填滿你所有的生命。當你養成這個習慣以後,你的生命就開始轉變。

要培養非常芬芳的生命氣質、非常美麗的人格情操,我們應該從這地方給自己的生命留一些空間,否則,有些人的人生會常常有「老是缺一段」、「只欠東風」的感覺,每次做什麼事都缺那個臨門一腳。和上現在教的,是讓我們多一段出來,這樣就可以布施了。教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多禮讓、包容並接納別人的錯誤。能這麼做,生命將會是很美的,我們應從這裡來做為修行的起步。

行法中,我們常常用《心經》和〈大悲咒〉。所用媒介不同,因緣也會不同;〈大悲咒〉的境界很廣,《心經》的境界很高,「十六字洪名」的境界無遠弗屆,由自己去選擇。〈大悲咒〉是以利益眾生為主,一般說來境界很廣;《心經》因為境界很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想要深入的話,它比誰都深,因此可以多運用,就行者而言,這是很需要的一個基本工具。
《心經》這是佛法的一個核心,所以如果只是解釋為心的經典,那是不正確的,因為它不單指「心」,應該還有核心、精華的意義。

《心經》既然是講智慧,智慧就是講生命的。佛經,是佛陀語言的記載;佛陀,是真理品質完全兌現的人。我們常說佛陀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但我們並不是真的了解覺行圓滿的意義。其實圓滿就是人性當中覺悟品質的完全兌現。

我們也有佛性,而且跟佛一樣,佛不比我們多,我們也不比佛少。所不同的是,他已經全部兌現,我們卻還是「薄地凡夫」,一點也沒有兌現。即使勉強說有,也不過一、兩分,比起一百分,還差得遠了。所以要留意,站在佛性的立場來看,我們擁有兌現的能力但尚未兌現,佛陀則是真理品質完全兌現。因此,我們說佛陀即真理,關鍵在此。佛陀既是真理,佛經是佛陀的語言,那麼佛經便是真理的語言。

真理是生命的兌現。活在假的生命裡,就是生命沒有兌現。真理就是生命,佛經即生命的語言,因此和上開示講「生命導向的思惟模式」。而那種歸納型的思惟模式叫作「大腦導向的思惟模式」,是大腦知識型的思惟模式。要強調的是生命整體的思惟模式,這部分雖可訓練,但不能用大腦去訓練,以大腦訓練生命,那叫作污染。

這般若經典,要能真正從解「心」的立場來看,何謂「心」,一定要弄清楚。這不是一般所講的心要法門、心地法門,一講到「心」,大家就好像覺得很空靈,卻又不知道「心」是什麼。心在我們的「覺受」裡,從「注意力」一直到「生命的真象」,其縱深相當的長。 學佛,從「心的感受」上來看,就是一個法門。

《心經》說它簡單,是因為只有二百六十字,說它不簡單,是因為要通達其層層法義,並非易事。

3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学员: 王铮 周四 3月 19, 2015 12:57 pm

王铮



第二课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 作业缴交

 
   读第二课的教材,结合最近遇到的事情,深感要契入佛法学习的不易。

   一来,习气深重。就算学习次第放在眼前明明白白,也难静下心来专心投入学习。更别提一般动了要学习佛法、要修行的念头的人。二来,业障厚重。从动这个念头,到摸到门边,开始入门学习,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不小心,外头一晃,又几年过去了。有时候,又以为自己已经得遇善知识了,追随了几年,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情,重新抽身出来,再度寻寻觅觅。又或者,抱着消灾祈福的心念,抱着逃避的心态,迷糊了自己几年,依旧“潦倒不堪”,以至于开始怀疑整个佛法……如此种种,身边的、见闻的,好多好多,真是让人感叹佛法难闻!佛经明明白白地放在眼前,却不得闻!又有一些人,天资聪颖,自小也得老师调教,可以早闻佛法,不想在修行途中,又掉入陷阱,或者期间禁不住名利色的诱惑而走歪了,令人扼腕叹息。更有甚者,借着佛法的名义,有意无意地,反而更加蛊惑人心…… 业风荡荡,身心凋零。
能发心修行,并得遇善知识指点,不啻是世间最大的福报了。感慨完毕,进入正题。



   倘若真是准备要修行了,那教材中给到的指导,真是周到之至。

   首先,佛法是大药,帮助人们追求生命、人生、人性的价值与意义,没副作用,先放心吧! :)

   其次,要将这个药吃出效果来,得“遵医嘱”。医如何嘱的呢?
1. 药理:药里有三大主要作用,合成一个最终药效的达成:一曰破,二曰立,三曰住。破,是破那些腐坏的束缚;立,是立新的生命气质 (这需要在万行中累积建立);住,则是安住在这新建起来的健康状态中。
2. 药引子:足够的资粮。这里推荐三种引子:《心经》、《大悲咒》和“十六字洪名”,服用药引子的方法是,只要有空就持念,用引子填满生命的空间。服药期,出家人至少3年,在家人至少1年。当然,也可以一直服用。药引子本身就是大补药,你若用着感觉好,可以推荐给其他人,基本老少皆宜。这药引子,源自祖师们的精心调制,颇为珍贵。
3. 药:佛法
4. 服药方法:因为不明具体病根,先吃几幅治标,待身体略微恢复一些,再依据情况(带着疑情)做调整,以求治根。一定要着手开始治疗(不能因为畏惧疑惑而迟迟不下手治疗),也必须有随时调整以期更好的治疗效果的态度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健康。待身体健康强壮了,除了自己受益,还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也能更好地体会病者的苦了。
5. 疗效衡量:这药吃到什么时候,算是起效,身体恢复健康了呢?可以有一些量化的指标(大脑思维模式下的认识),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切身感受(生命整体的思维模式),深切感受到已经“走入生命的领域,拥有自己的生命”,将人性中觉悟的品质完全兑现出来,才算彻底健康(圆满)了。
6. 注意事项:药,必须吃下去才能有效,不能光只是看、只是想。

最后,这个医生叫佛,是大医王,他专治心。

4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李威立 周五 3月 20, 2015 2:40 am

Will Lee



師父說: “當你程度境界提升以後,發現以前弄錯了,就要有改過心、懺悔心,這樣自然會一直超越、矯正過來。因此,初學階段弄錯無所謂,怕的是故意做錯,那就麻煩了。”

雖然現在還是嬰兒學在地上爬,沒有”程度境界提升”可言,但是對師父這段話還是有ㄧ點感想。年少時對宗教很反感,認為歷史上人類為了宗教打打殺殺,為什麼要相信(其實這是很自以為是旳態度)。一開始學佛打坐時也因為這樣旳想法不敢太靠近,就選擇自己想做旳就好了,靜坐OK,其他像念經帶過就好,不用太虔誠。現在慢慢發現這樣旳態度是錯旳,自己發明旳想法,那一些好,那一些不好,那一些適合我相信,那一些不適合我相信,這些都是學習最大旳障礙。所以現在意見盡量少一點,心謙虛一點,乖乖地從地上爬開始。

師父說: “這些般若經典,希望各位能真正從解「心」的立場來看,何謂「心」,你一定要弄清楚。這不是一般所講的心要法門、心地法門,一講到「心」,大家就好像覺得很空靈,卻又不知道「心」是什麼。”

對文字旳意思,或生活周遭發生旳事情,都會有像要用邏輯推理旳衝動,很想說,心不就是像用心專心,這樣解釋就好啦,換句話說就是很想得到合理解釋旳安全感。好像事情發生如果有方便旳解釋,這方便旳解釋就成為事情發生旳原因,不可思議旳事情發生,也非找個理由不可。所以何謂心,除了胡亂推理外,只能從發疑情,止妄想開始吧。

5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五 3月 20, 2015 1:00 pm

conji2



jsmtseng 寫到:第二課 ──「媒介不同,因緣也會不同」

學佛要有正確的認知,才不會導致偏差,產生副作用。

佛教的三聖壇城,是從印度文化,濕婆神、毘瑟奴神和大梵天的思想演變而來的,是因為文化的發展,後代一定超越前代,這種改變有其建設性的價值,我們了解了其結構與建設性的價值,就會發現其殊勝之處,這是很重要的!

通常三聖中間是佛,兩邊是菩薩。華嚴三聖有特殊的地方,中間毘盧遮那佛,兩邊是文殊、普賢,這個基本架構是我們現在才有的。《華嚴經》裡的三聖還有另一種組合:中間彌勒佛,兩邊文殊、普賢,稱作「華嚴三聖」,又名「龍華三聖」。

另一個重要的三聖組合,是觀音菩薩坐中尊;這是密教的華嚴三聖,坐中尊的觀音是十一面觀音。就密法而言,佛有三身:第一「自性輪身」,第二「正法輪身」,第三「教令輪身」。佛就是自性輪身。毘盧遮那佛是法身,釋迦牟尼佛是化身。如果釋迦牟尼佛坐中尊,穢跡金剛為教令輪身,請問正法輪身是哪一個?或者毘盧遮那佛坐中尊為自性輪身,不動明王為教令輪身,那正法輪身又是哪一個?當密教那麼興盛,他們卻無法組合。毘盧遮那佛為中尊時,正法輪身是十一面觀音,而釋迦牟尼佛為中尊時,正法輪身就是觀世音菩薩。所以不管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或是八臂十一面觀音,都是毘盧遮那佛的正法輪身。

心經本身是智慧。經文結尾:「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揭諦揭諦」二字重音,意思就是「快呀!快呀!」印度話出現重音時,都有催促之意,就是「趕快、趕快到菩提彼岸」,到菩提彼岸就是徹底覺悟。由此來看,《心經》從「觀自在菩薩……」開始就是個咒語,我們持誦這個咒語就會開智慧,它簡單的意思就是如此,是利益自己。

初學佛的人有的從心經,有的從大悲咒,或是其他的經典切入,但在行法時,一定要存著疑情「我這樣子修,不知道對不對?這樣求對或不對?」;在現在自己還不知道,所以應該有這種基本心態--等我比較懂時,我願意調整到正確的地方。換言之,行持佛法的任何法門也應該抱持同樣的心態:「我眼前有災難、痛苦,所以必須先解決這些煩惱。但這方法只是用來解決自己的煩惱,這樣對嗎?」對或錯,現在也許還不明白,所以先別管,可是必須有「一旦弄清楚後,一定要調整到正確的方向來」的意念。這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所應具備的基本做人處事的態度。

當我們逐漸復甦、恢復正常,也就是當程度境界提升以後,發現以前弄錯了,就要有改過心、懺悔心,這樣自然會一直超越、矯正過來。因此,初學階段弄錯無所謂,怕的是故意做錯,那就麻煩了。 所做的一切當然有因果的;當身、口、意有所做的,因已經下了,果就在旁邊等,等著緣的到來。但當因果現前之時,因為「改過」本身就是「懺悔」。所以就會處置得很得當,留意這一點。

從我們華嚴的立場,實修中的資糧道,是主張念十六字洪名:「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海會佛菩薩」,大概用一個月的時間去訓練。當然,念《心經》或〈大悲咒〉也可以。尤其初學者,不管念十六字洪名、《心經》,或是大悲咒,自己要計算一個鐘頭平均念幾遍,十分鐘念幾遍,一分鐘念幾遍,記好這幾個基本單位,用一個月的時間,每天最少用一、兩個鐘頭密集的計算出來。當你很穩定了,一分鐘就是幾遍、一個鐘頭就是幾遍、十分鐘就是幾遍,這些都很清楚了,你就要開始結界。 「在家人」,結界一年,「出家人」,結界三年。這三年或一年裡,選定這三個(〈大悲咒〉、《心經》、「十六字洪名」)的任何一個,用它去填滿你所有的生命。當你養成這個習慣以後,你的生命就開始轉變。

要培養非常芬芳的生命氣質、非常美麗的人格情操,我們應該從這地方給自己的生命留一些空間,否則,有些人的人生會常常有「老是缺一段」、「只欠東風」的感覺,每次做什麼事都缺那個臨門一腳。和上現在教的,是讓我們多一段出來,這樣就可以布施了。教我們在生活中,可以多禮讓、包容並接納別人的錯誤。能這麼做,生命將會是很美的,我們應從這裡來做為修行的起步。

行法中,我們常常用《心經》和〈大悲咒〉。所用媒介不同,因緣也會不同;〈大悲咒〉的境界很廣,《心經》的境界很高,「十六字洪名」的境界無遠弗屆,由自己去選擇。〈大悲咒〉是以利益眾生為主,一般說來境界很廣;《心經》因為境界很深,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想要深入的話,它比誰都深,因此可以多運用,就行者而言,這是很需要的一個基本工具。
《心經》這是佛法的一個核心,所以如果只是解釋為心的經典,那是不正確的,因為它不單指「心」,應該還有核心、精華的意義。

《心經》既然是講智慧,智慧就是講生命的。佛經,是佛陀語言的記載;佛陀,是真理品質完全兌現的人。我們常說佛陀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但我們並不是真的了解覺行圓滿的意義。其實圓滿就是人性當中覺悟品質的完全兌現。

我們也有佛性,而且跟佛一樣,佛不比我們多,我們也不比佛少。所不同的是,他已經全部兌現,我們卻還是「薄地凡夫」,一點也沒有兌現。即使勉強說有,也不過一、兩分,比起一百分,還差得遠了。所以要留意,站在佛性的立場來看,我們擁有兌現的能力但尚未兌現,佛陀則是真理品質完全兌現。因此,我們說佛陀即真理,關鍵在此。佛陀既是真理,佛經是佛陀的語言,那麼佛經便是真理的語言。

真理是生命的兌現。活在假的生命裡,就是生命沒有兌現。真理就是生命,佛經即生命的語言,因此和上開示講「生命導向的思惟模式」。而那種歸納型的思惟模式叫作「大腦導向的思惟模式」,是大腦知識型的思惟模式。要強調的是生命整體的思惟模式,這部分雖可訓練,但不能用大腦去訓練,以大腦訓練生命,那叫作污染。

這般若經典,要能真正從解「心」的立場來看,何謂「心」,一定要弄清楚。這不是一般所講的心要法門、心地法門,一講到「心」,大家就好像覺得很空靈,卻又不知道「心」是什麼。心在我們的「覺受」裡,從「注意力」一直到「生命的真象」,其縱深相當的長。 學佛,從「心的感受」上來看,就是一個法門。

《心經》說它簡單,是因為只有二百六十字,說它不簡單,是因為要通達其層層法義,並非易事。
淑敏同學的心得,精進、用心,令人讚嘆! Smile

6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五 3月 20, 2015 1:34 pm

conji2



王铮 寫到:第二课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 作业缴交

 
   读第二课的教材,结合最近遇到的事情,深感要契入佛法学习的不易。

   一来,习气深重。就算学习次第放在眼前明明白白,也难静下心来专心投入学习。更别提一般动了要学习佛法、要修行的念头的人。二来,业障厚重。从动这个念头,到摸到门边,开始入门学习,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不小心,外头一晃,又几年过去了。有时候,又以为自己已经得遇善知识了,追随了几年,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情,重新抽身出来,再度寻寻觅觅。又或者,抱着消灾祈福的心念,抱着逃避的心态,迷糊了自己几年,依旧“潦倒不堪”,以至于开始怀疑整个佛法……如此种种,身边的、见闻的,好多好多,真是让人感叹佛法难闻!佛经明明白白地放在眼前,却不得闻!又有一些人,天资聪颖,自小也得老师调教,可以早闻佛法,不想在修行途中,又掉入陷阱,或者期间禁不住名利色的诱惑而走歪了,令人扼腕叹息。更有甚者,借着佛法的名义,有意无意地,反而更加蛊惑人心…… 业风荡荡,身心凋零。
 能发心修行,并得遇善知识指点,不啻是世间最大的福报了。感慨完毕,进入正题。



   倘若真是准备要修行了,那教材中给到的指导,真是周到之至。

   首先,佛法是大药,帮助人们追求生命、人生、人性的价值与意义,没副作用,先放心吧! :)

   其次,要将这个药吃出效果来,得“遵医嘱”。医如何嘱的呢?
 1. 药理:药里有三大主要作用,合成一个最终药效的达成:一曰破,二曰立,三曰住。破,是破那些腐坏的束缚;立,是立新的生命气质 (这需要在万行中累积建立);住,则是安住在这新建起来的健康状态中。
 2. 药引子:足够的资粮。这里推荐三种引子:《心经》、《大悲咒》和“十六字洪名”,服用药引子的方法是,只要有空就持念,用引子填满生命的空间。服药期,出家人至少3年,在家人至少1年。当然,也可以一直服用。药引子本身就是大补药,你若用着感觉好,可以推荐给其他人,基本老少皆宜。这药引子,源自祖师们的精心调制,颇为珍贵。
 3. 药:佛法
 4. 服药方法:因为不明具体病根,先吃几幅治标,待身体略微恢复一些,再依据情况(带着疑情)做调整,以求治根。一定要着手开始治疗(不能因为畏惧疑惑而迟迟不下手治疗),也必须有随时调整以期更好的治疗效果的态度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健康。待身体健康强壮了,除了自己受益,还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也能更好地体会病者的苦了。
 5. 疗效衡量:这药吃到什么时候,算是起效,身体恢复健康了呢?可以有一些量化的指标(大脑思维模式下的认识),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切身感受(生命整体的思维模式),深切感受到已经“走入生命的领域,拥有自己的生命”,将人性中觉悟的品质完全兑现出来,才算彻底健康(圆满)了。
 6. 注意事项:药,必须吃下去才能有效,不能光只是看、只是想。

 最后,这个医生叫佛,是大医王,他专治心。

王錚同學,您的消化與吸收能力,真是太令人讚嘆了!鄙人拜讀後也十分受益。古人說「久病成良醫」,相信您將來也一定會是一位「大醫王」的。
至於您提到的「善知識」的問題,其實,那最能真心為您診斷,且最能號準您的脈的,在尋尋覓覓之後,應該會發現,不就是一直在身邊,對您始終不離不棄的自己嗎?您說是嗎?

7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五 3月 20, 2015 1:54 pm

conji2



Will Lee 寫到:師父說: “當你程度境界提升以後,發現以前弄錯了,就要有改過心、懺悔心,這樣自然會一直超越、矯正過來。因此,初學階段弄錯無所謂,怕的是故意做錯,那就麻煩了。”

雖然現在還是嬰兒學在地上爬,沒有”程度境界提升”可言,但是對師父這段話還是有ㄧ點感想。年少時對宗教很反感,認為歷史上人類為了宗教打打殺殺,為什麼要相信(其實這是很自以為是旳態度)。一開始學佛打坐時也因為這樣旳想法不敢太靠近,就選擇自己想做旳就好了,靜坐OK,其他像念經帶過就好,不用太虔誠。現在慢慢發現這樣旳態度是錯旳,自己發明旳想法,那一些好,那一些不好,那一些適合我相信,那一些不適合我相信,這些都是學習最大旳障礙。所以現在意見盡量少一點,心謙虛一點,乖乖地從地上爬開始。

師父說: “這些般若經典,希望各位能真正從解「心」的立場來看,何謂「心」,你一定要弄清楚。這不是一般所講的心要法門、心地法門,一講到「心」,大家就好像覺得很空靈,卻又不知道「心」是什麼。”

對文字旳意思,或生活周遭發生旳事情,都會有像要用邏輯推理旳衝動,很想說,心不就是像用心專心,這樣解釋就好啦,換句話說就是很想得到合理解釋旳安全感。好像事情發生如果有方便旳解釋,這方便旳解釋就成為事情發生旳原因,不可思議旳事情發生,也非找個理由不可。所以何謂心,除了胡亂推理外,只能從發疑情,止妄想開始吧。
威立同學,您謙稱「沒有程度境界提升可言」,其實,您能發現學習最大的障礙是自己,這便是非常大的境界提升。佛會開示無我,不正是因為發現眾生的「我」,是最根源的問題所在嗎?

8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五 3月 20, 2015 3:21 pm

王铮



conji2 寫到:
王铮 寫到:第二课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 作业缴交

......
 最后,这个医生叫佛,是大医王,他专治心。

王錚同學,您的消化與吸收能力,真是太令人讚嘆了!鄙人拜讀後也十分受益。古人說「久病成良醫」,相信您將來也一定會是一位「大醫王」的。
至於您提到的「善知識」的問題,其實,那最能真心為您診斷,且最能號準您的脈的,在尋尋覓覓之後,應該會發現,不就是一直在身邊,對您始終不離不棄的自己嗎?您說是嗎?

非常感谢老师的鼓励! Smile 老师对“善知识”的启发,令学生受益:号脉时的用心、运思,与修行中在细微处的琢磨体证,真是相像啊。号脉,号出个自性来 Very Happy

9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何艷】第二課作業交繳 周日 3月 22, 2015 8:36 am

何艷



這課師父講到初學佛者的下手處——背《心經》、《大悲咒》的來源、異同,佛教文化的三身理論,我們應該持有的修學態度,積累實修資糧道的方法,以及心經的旨要——“心”在我們的覺受里。
經典是真理的語言,各種經典在表達真理的層面、角度上存在不同,《心經》是智慧、覺悟的生命語言,側重於了達生命真相最原始那個點,《大悲咒》是菩薩以大悲為根,側重於智慧起妙用的生命語言。學佛者從同屬於觀音菩薩法門的《心經》和《大悲咒》做功課會有不同的性相呈現,真感慨生命因素的相應和因緣的和合真的是很奇妙。回想自己在進行大悲咒結界的過程中,現在感覺當真誠的發起想改變自己的想法時,好像也無法用大腦的喜好和功利心去選擇做什麼樣的功課,自有不同的因緣。
我最初學佛也是覺察到自己走入情緒的死胡同里出不來,很沮喪痛苦的狀況不對,想尋求改變自己的方法,這才接觸到師父的講經,聽到裡面有結界做功課的方法,剛好又碰到有師兄在網絡上發起請佛住世的結界活動,就加入了每天誦大悲咒54遍結界。當時也不知道先要做練習,待穩定后再做結界,就從剛開始完成持咒要2、3個小時慢慢縮短到70分鐘,不計有時打瞌睡沒做完54遍的那些日子,53天功課花了3個月才完成。就在結束后,很奇妙地發現自己變了,時時有一種莫名的喜悅,覺得周圍的一草一木都很美好,都在向我微笑,我想擁抱這世間的一切。也正是這次親身體驗,我堅定了跟隨海雲師父學佛的信念。
所以我覺得師父在很多講經中提到的實修資糧道積累方法----持咒、念佛、誦經、拜懺等正法行的功課,很重要。初學者可以通過念佛號、誦心經、持大悲咒結界的穩定性訓練方法,打破過去的慣性生活方式,給自己有平靜真實面對自己的時間,時時讓正念充滿生命空間,可以斷意識形態流,調整心性到平和、穩定的狀態。只有當我們心性處於平和、穩定的狀態,在生活中才能與人圓融相處,處理事情才可能認真投入聚焦在當下的事務中。對於生在信息大爆炸的知識時代里的眾生來說,這是最這好的直接體驗佛法不可思議、不用大腦的方法。因此,真正的依教奉行是對師父所傳授的方法一定要去實踐,只有去體驗過才能真正跟上師、跟法門相應,建立信心。
在修學態度上,師父提到我們應該警醒的是學佛不能有功利性,不要有強烈的目的性。預設結果并為此而努力的只能是邏輯推理的大腦運作模式。這個非常重要,進入實修才能發現同是很用心,有目的性的與真正發起探索生命之心的用功呈現出來的狀況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很可能接受到一些雜訊甚至是錯誤的知見,所謂的判定對錯大部分都是大腦基於原有認知的邏輯推理,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對,所以應抱著很客觀、很謙虛的態度,對自己所學、所聽、所做的存著疑情,并不斷地反省、自我勘驗,否則易掉入意識形態中而不自知。自我反省自我改正的能力本來是一個人格性健全的人應具備的做人處事的態度,沒有這種起碼的能力,是無法客觀、冷靜觀自心的,更無法進入修行的領域。我現在深深地覺得唯有不斷檢視自己的狀況,真正看清自己是很重要的,修行無法作假,但往往精明的大腦會哄騙自己,自己卻并不知道,所以也需要對修學的狀態不斷地驗證。

10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林聿青 作業繳交 周日 3月 22, 2015 11:39 am

cloudgarden



在這一講中,和上提到一些密法的修行,都是我不瞭解的。
不過學佛之後,嘗試要走入修行的領域,就慢慢感受到其中或多或少的神秘性。
未來會走向禪淨密律哪一條路,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是總覺得這是四門相通的,所以都不排斥,就看自己的因緣如何,但是一定要起而行才可以,必要透過方法媒介,因緣才有門路可以來。
我想,這也是此講主題訂為「媒介不同,因緣也會不同」的原因,而且和上還提供了一年結界的方法,可持心經、大悲咒或是十六字洪名,簡繁各取。
和上解心經,不同於其他大德,是以行法的角度出發,因此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一邊聽講、一邊實際操作,現學現練,相信效果一定可以更好。如此一來,這一堂課就不是單純的聽講,也可實地演習,將知行合一,相互對照。

和上開示在練習任何方法媒介時,要注意兩件事。一是,不要太在意目標;二是,要不斷調整自己。不要太在意目標,可以破我們的功利主義和完美主義,避免修行僵化,而是全然投入過程中,才是行法的真諦;不斷調整則是鼓勵我們永遠有進步的空間,也是避免我們陷入停滯而失去精進和突破的動力。 這兩個原則,不管我們的程度如何,修行到了哪個階段,應該都是很管用的。

在無知的情況之下,行者的莽撞是可以理解的;為了彌補這個一時將就的缺失,和上也教了我們一個懺悔的方法。這種心境上的調適運用,很活潑又不失真諦,也是和上教法的一個特色,讓我學習從一個弘觀的角度來看懺悔的作用,絕對不是消極的悔罪羞慚而已,其實還有更積極的光明面,是能夠讓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有個踏腳階,有個喘息處。因為懺悔,修行的過程就更有人情味,更具有人性的溫暖度。

11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一 3月 23, 2015 1:24 pm

conji2



何艷 寫到:這課師父講到初學佛者的下手處——背《心經》、《大悲咒》的來源、異同,佛教文化的三身理論,我們應該持有的修學態度,積累實修資糧道的方法,以及心經的旨要——“心”在我們的覺受里。
經典是真理的語言,各種經典在表達真理的層面、角度上存在不同,《心經》是智慧、覺悟的生命語言,側重於了達生命真相最原始那個點,《大悲咒》是菩薩以大悲為根,側重於智慧起妙用的生命語言。學佛者從同屬於觀音菩薩法門的《心經》和《大悲咒》做功課會有不同的性相呈現,真感慨生命因素的相應和因緣的和合真的是很奇妙。回想自己在進行大悲咒結界的過程中,現在感覺當真誠的發起想改變自己的想法時,好像也無法用大腦的喜好和功利心去選擇做什麼樣的功課,自有不同的因緣。
我最初學佛也是覺察到自己走入情緒的死胡同里出不來,很沮喪痛苦的狀況不對,想尋求改變自己的方法,這才接觸到師父的講經,聽到裡面有結界做功課的方法,剛好又碰到有師兄在網絡上發起請佛住世的結界活動,就加入了每天誦大悲咒54遍結界。當時也不知道先要做練習,待穩定后再做結界,就從剛開始完成持咒要2、3個小時慢慢縮短到70分鐘,不計有時打瞌睡沒做完54遍的那些日子,53天功課花了3個月才完成。就在結束后,很奇妙地發現自己變了,時時有一種莫名的喜悅,覺得周圍的一草一木都很美好,都在向我微笑,我想擁抱這世間的一切。也正是這次親身體驗,我堅定了跟隨海雲師父學佛的信念。
所以我覺得師父在很多講經中提到的實修資糧道積累方法----持咒、念佛、誦經、拜懺等正法行的功課,很重要。初學者可以通過念佛號、誦心經、持大悲咒結界的穩定性訓練方法,打破過去的慣性生活方式,給自己有平靜真實面對自己的時間,時時讓正念充滿生命空間,可以斷意識形態流,調整心性到平和、穩定的狀態。只有當我們心性處於平和、穩定的狀態,在生活中才能與人圓融相處,處理事情才可能認真投入聚焦在當下的事務中。對於生在信息大爆炸的知識時代里的眾生來說,這是最這好的直接體驗佛法不可思議、不用大腦的方法。因此,真正的依教奉行是對師父所傳授的方法一定要去實踐,只有去體驗過才能真正跟上師、跟法門相應,建立信心。
在修學態度上,師父提到我們應該警醒的是學佛不能有功利性,不要有強烈的目的性。預設結果并為此而努力的只能是邏輯推理的大腦運作模式。這個非常重要,進入實修才能發現同是很用心,有目的性的與真正發起探索生命之心的用功呈現出來的狀況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很可能接受到一些雜訊甚至是錯誤的知見,所謂的判定對錯大部分都是大腦基於原有認知的邏輯推理,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對,所以應抱著很客觀、很謙虛的態度,對自己所學、所聽、所做的存著疑情,并不斷地反省、自我勘驗,否則易掉入意識形態中而不自知。自我反省自我改正的能力本來是一個人格性健全的人應具備的做人處事的態度,沒有這種起碼的能力,是無法客觀、冷靜觀自心的,更無法進入修行的領域。我現在深深地覺得唯有不斷檢視自己的狀況,真正看清自己是很重要的,修行無法作假,但往往精明的大腦會哄騙自己,自己卻并不知道,所以也需要對修學的狀態不斷地驗證。
何豔同學,看來您是「實戰派」的,能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自我增上,尤其是看到「精明的大腦會哄騙自己,自己卻並不知道」,這一點十分不容易!相信以您的精進,成果是指日可待的,加油!

12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一 3月 23, 2015 1:57 pm

conji2



cloudgarden 寫到:在這一講中,和上提到一些密法的修行,都是我不瞭解的。
不過學佛之後,嘗試要走入修行的領域,就慢慢感受到其中或多或少的神秘性。
未來會走向禪淨密律哪一條路,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是總覺得這是四門相通的,所以都不排斥,就看自己的因緣如何,但是一定要起而行才可以,必要透過方法媒介,因緣才有門路可以來。
我想,這也是此講主題訂為「媒介不同,因緣也會不同」的原因,而且和上還提供了一年結界的方法,可持心經、大悲咒或是十六字洪名,簡繁各取。
和上解心經,不同於其他大德,是以行法的角度出發,因此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一邊聽講、一邊實際操作,現學現練,相信效果一定可以更好。如此一來,這一堂課就不是單純的聽講,也可實地演習,將知行合一,相互對照。

和上開示在練習任何方法媒介時,要注意兩件事。一是,不要太在意目標;二是,要不斷調整自己。不要太在意目標,可以破我們的功利主義和完美主義,避免修行僵化,而是全然投入過程中,才是行法的真諦;不斷調整則是鼓勵我們永遠有進步的空間,也是避免我們陷入停滯而失去精進和突破的動力。 這兩個原則,不管我們的程度如何,修行到了哪個階段,應該都是很管用的。

在無知的情況之下,行者的莽撞是可以理解的;為了彌補這個一時將就的缺失,和上也教了我們一個懺悔的方法。這種心境上的調適運用,很活潑又不失真諦,也是和上教法的一個特色,讓我學習從一個弘觀的角度來看懺悔的作用,絕對不是消極的悔罪羞慚而已,其實還有更積極的光明面,是能夠讓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有個踏腳階,有個喘息處。因為懺悔,修行的過程就更有人情味,更具有人性的溫暖度。
聿青同學,其實修行的路並不神秘,只是因為我們未曾走向這條路,所以才會暫時感到陌生而已。您提到尚未決定方向,確實,如您所說的,四門是相通的,任何一條路皆可,因此,就看您的因緣何在了,不急,相信您一定會走上適合自己的那條路的。而由您提到的「兩個原則」,也可以看出,雖然您還未上路,不過,路上該注意的事項,卻已都了然於胸了,因此,現在應該就是在等待您生命中的「東風」早日來臨了吧!是嗎?祝福您!

13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一 3月 23, 2015 2:02 pm

conji2



王铮 寫到:
conji2 寫到:
王铮 寫到:第二课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 作业缴交

......
 最后,这个医生叫佛,是大医王,他专治心。

王錚同學,您的消化與吸收能力,真是太令人讚嘆了!鄙人拜讀後也十分受益。古人說「久病成良醫」,相信您將來也一定會是一位「大醫王」的。
至於您提到的「善知識」的問題,其實,那最能真心為您診斷,且最能號準您的脈的,在尋尋覓覓之後,應該會發現,不就是一直在身邊,對您始終不離不棄的自己嗎?您說是嗎?

非常感谢老师的鼓励! Smile  老师对“善知识”的启发,令学生受益:号脉时的用心、运思,与修行中在细微处的琢磨体证,真是相像啊。号脉,号出个自性来 Very Happy
好一個「號出個自性來」! Very Happy

14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二 3月 24, 2015 2:38 am

vita



Will Lee 寫到:師父說: “當你程度境界提升以後,發現以前弄錯了,就要有改過心、懺悔心,這樣自然會一直超越、矯正過來。因此,初學階段弄錯無所謂,怕的是故意做錯,那就麻煩了。”

雖然現在還是嬰兒學在地上爬,沒有”程度境界提升”可言,但是對師父這段話還是有ㄧ點感想。年少時對宗教很反感,認為歷史上人類為了宗教打打殺殺,為什麼要相信(其實這是很自以為是旳態度)。一開始學佛打坐時也因為這樣旳想法不敢太靠近,就選擇自己想做旳就好了,靜坐OK,其他像念經帶過就好,不用太虔誠。現在慢慢發現這樣旳態度是錯旳,自己發明旳想法,那一些好,那一些不好,那一些適合我相信,那一些不適合我相信,這些都是學習最大旳障礙。所以現在意見盡量少一點,心謙虛一點,乖乖地從地上爬開始。

師父說: “這些般若經典,希望各位能真正從解「心」的立場來看,何謂「心」,你一定要弄清楚。這不是一般所講的心要法門、心地法門,一講到「心」,大家就好像覺得很空靈,卻又不知道「心」是什麼。”

對文字旳意思,或生活周遭發生旳事情,都會有像要用邏輯推理旳衝動,很想說,心不就是像用心專心,這樣解釋就好啦,換句話說就是很想得到合理解釋旳安全感。好像事情發生如果有方便旳解釋,這方便旳解釋就成為事情發生旳原因,不可思議旳事情發生,也非找個理由不可。所以何謂心,除了胡亂推理外,只能從發疑情,止妄想開始吧。

只是觀察不評論、不找答案,過一段時間,答案出現了!觀察的那段時間裡,有覺知卻沒有妄動.從生活下手,也是從心下手.

15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二 3月 24, 2015 2:48 am

vita



王铮 寫到:第二课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 作业缴交

 
   读第二课的教材,结合最近遇到的事情,深感要契入佛法学习的不易。

   一来,习气深重。就算学习次第放在眼前明明白白,也难静下心来专心投入学习。更别提一般动了要学习佛法、要修行的念头的人。二来,业障厚重。从动这个念头,到摸到门边,开始入门学习,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不小心,外头一晃,又几年过去了。有时候,又以为自己已经得遇善知识了,追随了几年,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情,重新抽身出来,再度寻寻觅觅。又或者,抱着消灾祈福的心念,抱着逃避的心态,迷糊了自己几年,依旧“潦倒不堪”,以至于开始怀疑整个佛法……如此种种,身边的、见闻的,好多好多,真是让人感叹佛法难闻!佛经明明白白地放在眼前,却不得闻!又有一些人,天资聪颖,自小也得老师调教,可以早闻佛法,不想在修行途中,又掉入陷阱,或者期间禁不住名利色的诱惑而走歪了,令人扼腕叹息。更有甚者,借着佛法的名义,有意无意地,反而更加蛊惑人心…… 业风荡荡,身心凋零。
 能发心修行,并得遇善知识指点,不啻是世间最大的福报了。感慨完毕,进入正题。



   倘若真是准备要修行了,那教材中给到的指导,真是周到之至。

   首先,佛法是大药,帮助人们追求生命、人生、人性的价值与意义,没副作用,先放心吧! :)

   其次,要将这个药吃出效果来,得“遵医嘱”。医如何嘱的呢?
 1. 药理:药里有三大主要作用,合成一个最终药效的达成:一曰破,二曰立,三曰住。破,是破那些腐坏的束缚;立,是立新的生命气质 (这需要在万行中累积建立);住,则是安住在这新建起来的健康状态中。
 2. 药引子:足够的资粮。这里推荐三种引子:《心经》、《大悲咒》和“十六字洪名”,服用药引子的方法是,只要有空就持念,用引子填满生命的空间。服药期,出家人至少3年,在家人至少1年。当然,也可以一直服用。药引子本身就是大补药,你若用着感觉好,可以推荐给其他人,基本老少皆宜。这药引子,源自祖师们的精心调制,颇为珍贵。
 3. 药:佛法
 4. 服药方法:因为不明具体病根,先吃几幅治标,待身体略微恢复一些,再依据情况(带着疑情)做调整,以求治根。一定要着手开始治疗(不能因为畏惧疑惑而迟迟不下手治疗),也必须有随时调整以期更好的治疗效果的态度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的健康。待身体健康强壮了,除了自己受益,还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也能更好地体会病者的苦了。
 5. 疗效衡量:这药吃到什么时候,算是起效,身体恢复健康了呢?可以有一些量化的指标(大脑思维模式下的认识),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切身感受(生命整体的思维模式),深切感受到已经“走入生命的领域,拥有自己的生命”,将人性中觉悟的品质完全兑现出来,才算彻底健康(圆满)了。
 6. 注意事项:药,必须吃下去才能有效,不能光只是看、只是想。

 最后,这个医生叫佛,是大医王,他专治心。


看過各種偏方,才領略大醫王的真正價值所在! 方知人最大的福報是具善根 Very Happy

16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学员卢敏作业 周二 3月 24, 2015 3:55 am

云南能敏



第二课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这一课看了很长时间,一直静不下来写心得,因为这个肉团心被烦恼所困扰,我一直在问自己学了那么长时间的和上的法,为什么还不能找到一个方法去解决问题,还会被外境牵着鼻子走。是自己用心不当,贪嗔痴太重让自己学佛的道路产生了偏差。和上在这一课谈到基本上佛法并无特别的目的,也就是上一课讲的七十二个部分,我们所追求的是生命,人生,人性的价值与意义。那追求的前提是自己要具备智慧,智慧从哪来?从行法中来,每一部经文就是一部行法《心经》也不例外,和上很多次的提到资粮道的修法,也批评我们没有依法去修而是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以前听的时候自己也没在意,这次看这课对照了自己发现这是很实际的问题,面对外境自己失去了正知见,无法安静的对待发生的问题,更别谈智慧了,连精进修行都抛去脑后了,何谈生命的兑现。从这一课中我要学习的是用《大悲咒》去填满生命的的空间,依照这个行法让自己稳定频率,让心先静下来。我已开始在训练让自己能一分钟一遍《大悲咒》到达平稳后再结界。俗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修行靠自己,别人的因缘转了是他自己脚踏实地的去做才达到的结果。经过这几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也很幸运遇到了和上的法,知道要如何下手去改变,不贪多,去做好每一步,提疑情问问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这是我这次课程的心得,望大家指正。

17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二 3月 24, 2015 4:39 am

vita



conji2 寫到:
cloudgarden 寫到:在這一講中,和上提到一些密法的修行,都是我不瞭解的。
不過學佛之後,嘗試要走入修行的領域,就慢慢感受到其中或多或少的神秘性。
未來會走向禪淨密律哪一條路,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是總覺得這是四門相通的,所以都不排斥,就看自己的因緣如何,但是一定要起而行才可以,必要透過方法媒介,因緣才有門路可以來。
我想,這也是此講主題訂為「媒介不同,因緣也會不同」的原因,而且和上還提供了一年結界的方法,可持心經、大悲咒或是十六字洪名,簡繁各取。
和上解心經,不同於其他大德,是以行法的角度出發,因此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一邊聽講、一邊實際操作,現學現練,相信效果一定可以更好。如此一來,這一堂課就不是單純的聽講,也可實地演習,將知行合一,相互對照。

和上開示在練習任何方法媒介時,要注意兩件事。一是,不要太在意目標;二是,要不斷調整自己。不要太在意目標,可以破我們的功利主義和完美主義,避免修行僵化,而是全然投入過程中,才是行法的真諦;不斷調整則是鼓勵我們永遠有進步的空間,也是避免我們陷入停滯而失去精進和突破的動力。 這兩個原則,不管我們的程度如何,修行到了哪個階段,應該都是很管用的。

在無知的情況之下,行者的莽撞是可以理解的;為了彌補這個一時將就的缺失,和上也教了我們一個懺悔的方法。這種心境上的調適運用,很活潑又不失真諦,也是和上教法的一個特色,讓我學習從一個弘觀的角度來看懺悔的作用,絕對不是消極的悔罪羞慚而已,其實還有更積極的光明面,是能夠讓我們在修行過程中,有個踏腳階,有個喘息處。因為懺悔,修行的過程就更有人情味,更具有人性的溫暖度。
聿青同學,其實修行的路並不神秘,只是因為我們未曾走向這條路,所以才會暫時感到陌生而已。您提到尚未決定方向,確實,如您所說的,四門是相通的,任何一條路皆可,因此,就看您的因緣何在了,不急,相信您一定會走上適合自己的那條路的。而由您提到的「兩個原則」,也可以看出,雖然您還未上路,不過,路上該注意的事項,卻已都了然於胸了,因此,現在應該就是在等待您生命中的「東風」早日來臨了吧!是嗎?祝福您!

媒介不同,因緣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法門不同

懺悔是修偏成圓。看清偏頗是什麼,摸索正確的方法,再前進。懺悔是一個非常科學的生命改造程式,可套用於己身或是生活中各面向。學華嚴的人很忙,一邊忙著修正自己,剩下的時間忙著,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摸索出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法,沒有時間悲觀、產生罪惡感。懺悔是很 sunny 的法門。用在生活中改善人際關係,很有效! 與您分享.

18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二 3月 24, 2015 5:44 am

vita



云南能敏 寫到:第二课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这一课看了很长时间,一直静不下来写心得,因为这个肉团心被烦恼所困扰,我一直在问自己学了那么长时间的和上的法,为什么还不能找到一个方法去解决问题,还会被外境牵着鼻子走。是自己用心不当,贪嗔痴太重让自己学佛的道路产生了偏差。和上在这一课谈到基本上佛法并无特别的目的,也就是上一课讲的七十二个部分,我们所追求的是生命,人生,人性的价值与意义。那追求的前提是自己要具备智慧,智慧从哪来?从行法中来,每一部经文就是一部行法《心经》也不例外,和上很多次的提到资粮道的修法,也批评我们没有依法去修而是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以前听的时候自己也没在意,这次看这课对照了自己发现这是很实际的问题,面对外境自己失去了正知见,无法安静的对待发生的问题,更别谈智慧了,连精进修行都抛去脑后了,何谈生命的兑现。从这一课中我要学习的是用《大悲咒》去填满生命的的空间,依照这个行法让自己稳定频率,让心先静下来。我已开始在训练让自己能一分钟一遍《大悲咒》到达平稳后再结界。俗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修行靠自己,别人的因缘转了是他自己脚踏实地的去做才达到的结果。经过这几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也很幸运遇到了和上的法,知道要如何下手去改变,不贪多,去做好每一步,提疑情问问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这是我这次课程的心得,望大家指正。

初學佛,聽和上說佛法很好,佛陀看這個世界的人、事、物都是美好的。心裡狐疑:天下有這種事嗎?難道我的眼睛有問題?佛陀那種眼睛太妙了,我也想要有一雙那樣的眼睛!後來才知道,不是眼睛有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己「心」。心生天堂、心生煩惱。

有心才能行,有行才知如何用心,用過心才知何謂錯用心!知道什麼是錯用心,才有「修行」。有行,行法即心法。我們帶著聿青同學的兩個原則,持之以恆的行,您要的「智慧」,我要的「妙眼」,皆能滿願。一起努力!

19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二 3月 24, 2015 5:54 am

vita



conji2 寫到:
王铮 寫到:
conji2 寫到:
王铮 寫到:第二课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 作业缴交

......
 最后,这个医生叫佛,是大医王,他专治心。

王錚同學,您的消化與吸收能力,真是太令人讚嘆了!鄙人拜讀後也十分受益。古人說「久病成良醫」,相信您將來也一定會是一位「大醫王」的。
至於您提到的「善知識」的問題,其實,那最能真心為您診斷,且最能號準您的脈的,在尋尋覓覓之後,應該會發現,不就是一直在身邊,對您始終不離不棄的自己嗎?您說是嗎?

非常感谢老师的鼓励! Smile  老师对“善知识”的启发,令学生受益:号脉时的用心、运思,与修行中在细微处的琢磨体证,真是相像啊。号脉,号出个自性来 Very Happy
好一個「號出個自性來」! Very Happy
看過各種偏方,才領略大醫王的真正價值所在! 方知人最大的福報是具善根 Very Happy

20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心經(一) 第二課學員心得整合 周三 3月 25, 2015 9:59 am

Admin


Admin

大家好,

[心經(一) 第二課學員心得整合] 彙整完成,觀看下載網址如下

官網網址:http://www.huayenworld.org/huayenworld15/%E8%B3%87%E6%96%99%E4%B8%8B%E8%BC%89/726-download

下載網址: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4SNGn75DvulT0VnbVV2cVM3b1U/edit?pli=1


華嚴學苑  合十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21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四 3月 26, 2015 7:40 am

conji2



云南能敏 寫到:第二课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这一课看了很长时间,一直静不下来写心得,因为这个肉团心被烦恼所困扰,我一直在问自己学了那么长时间的和上的法,为什么还不能找到一个方法去解决问题,还会被外境牵着鼻子走。是自己用心不当,贪嗔痴太重让自己学佛的道路产生了偏差。和上在这一课谈到基本上佛法并无特别的目的,也就是上一课讲的七十二个部分,我们所追求的是生命,人生,人性的价值与意义。那追求的前提是自己要具备智慧,智慧从哪来?从行法中来,每一部经文就是一部行法《心经》也不例外,和上很多次的提到资粮道的修法,也批评我们没有依法去修而是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以前听的时候自己也没在意,这次看这课对照了自己发现这是很实际的问题,面对外境自己失去了正知见,无法安静的对待发生的问题,更别谈智慧了,连精进修行都抛去脑后了,何谈生命的兑现。从这一课中我要学习的是用《大悲咒》去填满生命的的空间,依照这个行法让自己稳定频率,让心先静下来。我已开始在训练让自己能一分钟一遍《大悲咒》到达平稳后再结界。俗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修行靠自己,别人的因缘转了是他自己脚踏实地的去做才达到的结果。经过这几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也很幸运遇到了和上的法,知道要如何下手去改变,不贪多,去做好每一步,提疑情问问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这是我这次课程的心得,望大家指正。
雲南能敏同學,恭喜您!您已經「上路」了。佛法別無奇特,只是日就月將,一點一滴,靈山自在眼前。對了,差點忘了說走在這條路上與走在世間路上的不同之處,那就是:
千萬別留意路況啊! sunny

22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四 3月 26, 2015 7:45 am

conji2



vita 寫到:
云南能敏 寫到:第二课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这一课看了很长时间,一直静不下来写心得,因为这个肉团心被烦恼所困扰,我一直在问自己学了那么长时间的和上的法,为什么还不能找到一个方法去解决问题,还会被外境牵着鼻子走。是自己用心不当,贪嗔痴太重让自己学佛的道路产生了偏差。和上在这一课谈到基本上佛法并无特别的目的,也就是上一课讲的七十二个部分,我们所追求的是生命,人生,人性的价值与意义。那追求的前提是自己要具备智慧,智慧从哪来?从行法中来,每一部经文就是一部行法《心经》也不例外,和上很多次的提到资粮道的修法,也批评我们没有依法去修而是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以前听的时候自己也没在意,这次看这课对照了自己发现这是很实际的问题,面对外境自己失去了正知见,无法安静的对待发生的问题,更别谈智慧了,连精进修行都抛去脑后了,何谈生命的兑现。从这一课中我要学习的是用《大悲咒》去填满生命的的空间,依照这个行法让自己稳定频率,让心先静下来。我已开始在训练让自己能一分钟一遍《大悲咒》到达平稳后再结界。俗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修行靠自己,别人的因缘转了是他自己脚踏实地的去做才达到的结果。经过这几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问题,也很幸运遇到了和上的法,知道要如何下手去改变,不贪多,去做好每一步,提疑情问问自己这样做到底对不对。
这是我这次课程的心得,望大家指正。

初學佛,聽和上說佛法很好,佛陀看這個世界的人、事、物都是美好的。心裡狐疑:天下有這種事嗎?難道我的眼睛有問題?佛陀那種眼睛太妙了,我也想要有一雙那樣的眼睛!後來才知道,不是眼睛有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己「心」。心生天堂、心生煩惱。

有心才能行,有行才知如何用心,用過心才知何謂錯用心!知道什麼是錯用心,才有「修行」。有行,行法即心法。我們帶著聿青同學的兩個原則,持之以恆的行,您要的「智慧」,我要的「妙眼」,皆能滿願。一起努力!
玉瑰老師說的真好!我也「要」! sunny

23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四 4月 02, 2015 8:51 am

昆明能怡



心经
第二课 心得体会
一:《心经》是般若智慧的精华,境界很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若想深入,比谁都深,这是师父在本章中提及的。《心经》对现在的我来说提到深度因为没有入定所以谈深度有些牵强,但是对于“深度”很有一种内在的感触,虽然无法表达出来,内心中隐约的有个疑情在炖。

二:师父谈到佛教本身绝无副作用,这个无形当中释怀了很多,也许是因为本就属于贪生怕死的个性比较突出,所以在没有遇到师父前对于做功课一直存在一直逼迫,觉得如果不每天把功课做好,就是会被惩罚,若是遇到正好没有功课而当天又遇到所谓倒霉的事情发生总能牵强附会的觉得是受到了惩罚,跟师父这么久终于不会这样去思维了,先把自己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正确的去认知。
在此对于副作用还有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工程面是必须很扎实的去进行,正所谓没有很扎实的工程面为指导基础如果入定,在傲慢,自大的驱使下容易走入外道,这就是副作用吧,自然有良好而扎实的工程面为基础,有敦厚的人品和反思反省的能力再加上技术面的不段增强,这才是比较完美的组合吧。向这个方向努力前进,虽然速度自我感觉有些慢,但是却是非常踏实的步伐。

三:三圣的组合,虽然看师父这样写很流畅,第一次看好像懂了,但第二次的时候反而糊涂了。看第三次的时候看不懂了。。。呵呵呵。。。隐隐的觉得,那是生命因素的交织。

四:行持佛法常存疑情
这个部分感受也很深,刚开始拜忏的时候,师父以自己的经历作为案例开示我们,“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句福增无量”那究竟有没有灭罪了呢?福报又增加了呢?这自然是师父的疑情,那我究竟要怎样才能产生自己的疑情呢?
师父又说为什么我们念佛总是传送空白给阿弥陀佛呢?那师父何以这样提出呢?什么叫做空白呢?这也是我提出的疑情。
就我自己来说,当时开始决定拜忏是因为在华藏工程中出现了无法聆听,欣赏、接纳的情况,每个师父都说自己的法是正法,自然和上也不例外,那就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就开始拜忏,想知道师父教我的方法是否有效,在拜的过程中开始是提佛号的,在拜到中间段的时候心中的嗔恨和不平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是我拜忏啊,我又没有做错,错的是他,不是我,那种不甘心。。。千百种情绪都涌动起来。。。总想师父开示,看到别人的错都是自己的错,看到别人的优点都是自己不具备的。拜吧,我错了,对不起,请原谅我,我真心求忏悔。。。就这样拜拜拜。。。一直拜。。。拜到佛号从心提起。。。果然三个月后。。。一切都改变了。。。我终于在拜忏中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自此我明白了师父说的“空白”念佛是什么意思了。原来就是让我们理事圆融。理通达了,要透过事相来磨练,在事相上正真的兑现出来那种内心的自在,那就是效果的呈现。那就是表里如一,才是师父说的知道不算做到才算。这也属于目前解读师父开示的心得。还是疑情提起,这样的认知是否彻底?
总之只要真实的在兑现,那疑情就会不断的产生,自己就会产生疑情,不是师父的疑情。

五:实修中的资粮道
这个部分是我很薄弱的部分,技术面是我最大的缺口,从知识的层面转化为实践兑现的部分,看到自己的缺口,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努力兑现中。如果从《大悲咒》《心经》《十六字洪名》中去选,《心经》是我的标的,从小对空宗的经典就情有独钟,看到六组的《坛经》就非常偏爱,常常读诵,所以选择《心经》作为自己的突破点吧。

六:真理是生命的兑现
心在我们的“觉受”里,从“注意力”一直到“生命的真相”其纵深相当的长。各位从“心的感受”上来看。这是一个法门。现在还没有真实体会到“心的感受”。先从善体其心上下手,这是目前的标的。
谢谢 感恩。
2013年4月2日

24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媒介不同,因缘也会不同 周四 4月 02, 2015 8:56 am

昆明能怡



心经
第二课 心得体会
一:《心经》是般若智慧的精华,境界很深,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若想深入,比谁都深,这是师父在本章中提及的。《心经》对现在的我来说提到深度因为没有入定所以谈深度有些牵强,但是对于“深度”很有一种内在的感触,虽然无法表达出来,内心中隐约的有个疑情在炖。

二:师父谈到佛教本身绝无副作用,这个无形当中释怀了很多,也许是因为本就属于贪生怕死的个性比较突出,所以在没有遇到师父前对于做功课一直存在一直逼迫,觉得如果不每天把功课做好,就是会被惩罚,若是遇到正好没有功课而当天又遇到所谓倒霉的事情发生总能牵强附会的觉得是受到了惩罚,跟师父这么久终于不会这样去思维了,先把自己从恐惧中解脱出来,正确的去认知。
在此对于副作用还有另外一种感受,那就是工程面是必须很扎实的去进行,正所谓没有很扎实的工程面为指导基础如果入定,在傲慢,自大的驱使下容易走入外道,这就是副作用吧,自然有良好而扎实的工程面为基础,有敦厚的人品和反思反省的能力再加上技术面的不段增强,这才是比较完美的组合吧。向这个方向努力前进,虽然速度自我感觉有些慢,但是却是非常踏实的步伐。

三:三圣的组合,虽然看师父这样写很流畅,第一次看好像懂了,但第二次的时候反而糊涂了。看第三次的时候看不懂了。。。呵呵呵。。。隐隐的觉得,那是生命因素的交织。

四:行持佛法常存疑情
这个部分感受也很深,刚开始拜忏的时候,师父以自己的经历作为案例开示我们,“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句福增无量”那究竟有没有灭罪了呢?福报又增加了呢?这自然是师父的疑情,那我究竟要怎样才能产生自己的疑情呢?
师父又说为什么我们念佛总是传送空白给阿弥陀佛呢?那师父何以这样提出呢?什么叫做空白呢?这也是我提出的疑情。
就我自己来说,当时开始决定拜忏是因为在华藏工程中出现了无法聆听,欣赏、接纳的情况,每个师父都说自己的法是正法,自然和上也不例外,那就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就开始拜忏,想知道师父教我的方法是否有效,在拜的过程中开始是提佛号的,在拜到中间段的时候心中的嗔恨和不平心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是我拜忏啊,我又没有做错,错的是他,不是我,那种不甘心。。。千百种情绪都涌动起来。。。总想师父开示,看到别人的错都是自己的错,看到别人的优点都是自己不具备的。拜吧,我错了,对不起,请原谅我,我真心求忏悔。。。就这样拜拜拜。。。一直拜。。。拜到佛号从心提起。。。果然三个月后。。。一切都改变了。。。我终于在拜忏中品尝到了胜利的果实。自此我明白了师父说的“空白”念佛是什么意思了。原来就是让我们理事圆融。理通达了,要透过事相来磨练,在事相上正真的兑现出来那种内心的自在,那就是效果的呈现。那就是表里如一,才是师父说的知道不算做到才算。这也属于目前解读师父开示的心得。还是疑情提起,这样的认知是否彻底?
总之只要真实的在兑现,那疑情就会不断的产生,自己就会产生疑情,不是师父的疑情。

五:实修中的资粮道
这个部分是我很薄弱的部分,技术面是我最大的缺口,从知识的层面转化为实践兑现的部分,看到自己的缺口,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努力兑现中。如果从《大悲咒》《心经》《十六字洪名》中去选,《心经》是我的标的,从小对空宗的经典就情有独钟,看到六组的《坛经》就非常偏爱,常常读诵,所以选择《心经》作为自己的突破点吧。

六:真理是生命的兑现
心在我们的“觉受”里,从“注意力”一直到“生命的真相”其纵深相当的长。各位从“心的感受”上来看。这是一个法门。现在还没有真实体会到“心的感受”。先从善体其心上下手,这是目前的标的。
谢谢 感恩。
2013年4月2日

253/13 第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覆: 3/13 第二課討論區 周五 4月 03, 2015 7:26 pm

cloudgarden



Conji2: < 現在應該就是在等待您生命中的「東風」早日來臨了吧!是嗎?祝福您!>

謝謝老師的祝福。如果我說這東風不欠,欠的是自己的行動力,您相信嘛?這麼多年來,我終於明白,如果自己不起而行,八風也是吹不動的,依然生死沉淪啊!

Vita: <懺悔是很 sunny 的法門。>

謝謝老師回覆。
老師說的是。我舉雙手雙腳贊成。
以前我根本無法體會什麼是懺悔法門,覺得好像是在利用罪惡感修行,很難體會。後來聽和上講歸零功課,拜懺還可以榮耀歸三寶,覺得好歡喜,真的很 sunny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2頁)]

前往頁面 : 1, 2  下一步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