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3/31 第四課討論區

+4
conji2
jsmtseng
Will Lee
Admin
8 posters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四 1月 22, 2015 7:16 am

Admin


Admin

《非常心經》(一):第四章 解除意識形態,進入菩薩的境界
附件
3/31 第四課討論區 Attachment4.心經(一)第四課--「解除意識形態,進入菩薩的境界」.doc
您無權下載這里的附件。
(56 Kb) 下載 18 次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2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李威立 周五 4月 03, 2015 6:17 am

Will Lee



師父說: “佛法則有一個很特異狀況,就是他會回到原點來,如過沒有回到原點,就變成知識性的東西了。”

什麼是原點?是不是可以說般若是原點?是否萬事萬物本身都是原點?這樣的疑問,感覺雖然跟所學有關,同時也感覺太抽象,對個人的經驗太遙遠,像看看書背出來一樣。那如果實在一點對生活上來說,平常廢話少說是不是原點?打坐是不是原點?用心工作是不是?看著自己胡思亂想,盡力”攝心令返”算不算?

被知識所環繞,該不該,對不對,好不好,千千萬萬的思考選擇,要如何才能放下,回到原點?

師父說: “何謂假的世界?即是活在意識形態裡,倘若活在意識形態中,那就麻煩了。譬如講菩薩道,菩薩行,必須一直奉獻,而你是怎麼奉獻的呢?“

我們要怎麼活,生命才值得?什麼是值得?在這幾年來生活比較簡單,社會上旳雜訊看旳比較清楚。不過人類拿來騙其他人的幻象,像廣告之類是比較能理解的,也比較容易放下。但是對其他比較深入的意識形態,像我對值得這倆個字的認知,是不是能真正看透,放下呢?換句話說,這個意識形態創造旳迷宮城堡,要如何才能完全拆除?

師父說: “學佛後,當然也會建立一些戒律規範...你旳雜質跟惡質除掉之後,規範就不存在了,你知道嗎?”

年輕氣盛時,對戒律有排斥感,或許是從小到大旳教育,有很多規則,所以長大後迫不急待想向”自由”旳生活邁進,以能為所欲為為宗旨。前一陣子聽到一位老師說我們以為自由來自於自由意識(Free Will),其實真正旳自由是來自於Free Won’t:選擇不被所謂旳自由意識牽者鼻子走。現在讀到師父這段話,也覺得我對戒律旳認知也在漸漸改變,規範不會感覺犧牲了什麼,反而有解除枷鎖之感。

PS. 非常感謝conji2老師上週指點,只怕這週作業還是充滿“靠邊站”的思想,老師請多見諒!

3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曾淑敏 周日 4月 05, 2015 4:16 pm

jsmtseng



第四課 ──「解除意識形態,進入菩薩的境界」

經文第二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從行者本身的立場而言;就「行者」本身,一定是以生命的原點為核心,他可以寬廣的展開,同時也收得回來。一般人用的是「識性」,他會不斷的追尋知識……最後就跟著飛出去,飛不回來了。常常「忘了我是誰」,這就叫作「沉淪生死海中」。活在意識形態假的世界裡。

從「觀自」到「入菩薩境界」以後,就不是從初學的立場來講,而是這個「行」、「觀自」的行法能夠逐漸融會「四心為一心,一心為四心」的境界,融入到菩薩行、菩薩道來。這只是一個境界的顯現而已。當這個境界顯現後,再談到生活,就是「活在真實的世界」裡。

這所講的菩薩行,是沒有意識形態的束縛,因為「觀自」以後他就已經解脫了。進入菩薩的境界裡,行菩薩道、菩薩行。當「行」到很深之時,即是一種生命的深化。深入的部分在於生命的改造,所以說修行即是生命的改造工程。「行深」的「深」是指開始饒益眾生之時,因為菩薩行、菩薩道本身,就是在這個地方跟眾生相處。在菩薩的境界裡,無限的超越與兌現當中,生命會一再深化,而深化的同時也在昇華,那個生命的芬芳、生命的亮麗會一體展開,此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現在講到「觀自」的這種「行」,不但是進入菩薩境界,而且是進入到很深的菩薩境界狀態,「照見五蘊皆空」。他在「行深」的狀態,即要觀自到很深的地步,才會照見。這裡面出現一種情況,初學時都叫作「行布」,即按照次第學,我們入菩薩境界,跟入禪定的情況是一樣的;禪定和菩薩當然不同,但如何「入」,卻是相同的。

禪定,初入定通常從「粗住」、「細住」、「欲界定」再到「未到定」,從「未到定」進入八觸十功德的過程,這是從分解動作來,然後再進入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四禪八定,這樣一路過來。每次要入到最高禪定時,就得這樣按次第入,出定則需從「非想非非想處定」慢慢退出來。所以一個人入禪定後,不能夠忽然叫他:「喂!起來呀!」他會翹辮子。他有一個生命的設定,「噹!」一聲,他慢慢會出來,因為他此時境界不深,還在次第中。次第入、次第出,每次禪坐都要到那裡,再從那裡慢慢出來。那是生命的一種設定。剛開始是這樣進去、這樣出來,久了以後會愈來愈熟,一坐就到達那裡,要出來時,也很快的從那裡出來,此時便是進入所謂「三昧」,我們稱之為「超越三昧」,我要到哪裡隨時都可以,這時候叫作「深」、「禪定甚深」。

禪定不是坐愈久愈深,而是我要進到哪裡,就能很快進去,要出來也會很快出來,這叫「禪定甚深」。如果別人叫你,還要等三天才會出來,這樣也是有功夫的,不過那功夫出來太慢了。假使一個訊號「啪!」馬上就出來的,那就是「深」。入菩薩境界亦然,到了那個「深」的境界,他會自在地反應。而菩薩境界甚深時,也就是與人相處都能很圓融,自然而然也就能「照見五蘊皆空」。生命的東西絕對可以掌控,那才叫真實。

要怎麼去處理這些事,就是這樣訓練。因此,修行訓練,這功夫一定要有,無此功夫,就算不上成就者。我們的知見有很多尚是生命中的雜質,基本上,一個知見能內化成生命本質的人,本身一定有觸功德和正知見,那就證阿羅漢了。要產生觸功德,禪定功夫必定要修。因此,我們一定要「行」,一定要實踐,透過實踐才能完成生命的改造。

修行,第一要件是自己定位。一個菩薩行在定位時,別人是不知道的,他不做則已,一做就驚天動地,不可思議,這才是真的菩薩。現在修行人以意識形態修行,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修行沒有標準,但有大約的原則:要恭敬,要絕對的恭敬。至於怎麼恭敬,每個人不同,不能一概而論。這裡講到「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個「時」是狀態,而不是指時間,亦即你的境界到達那種狀態。

在修行時會進入的狀態,透過實修的過程,常常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未必解脫。境界有四種:一是一般的「可思議境界」,用大腦想像得到的,那叫「可思議境界」;二是「不可思議境界」,魔術是屬不可思議境界,但尚未解脫;三是「可思議解脫境界」,這已是解脫境界,而不只是一般境界!而《華嚴經》所講的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這部分一定要弄清楚。

4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二 4月 07, 2015 8:47 am

conji2



Will Lee 寫到:師父說: “佛法則有一個很特異狀況,就是他會回到原點來,如過沒有回到原點,就變成知識性的東西了。”
...................................................................

PS. 非常感謝conji2老師上週指點,只怕這週作業還是充滿“靠邊站”的思想,老師請多見諒!
威立同學,您對於「什麼是原點」的思考十分精彩。若就和上的文字來看,顯然變成「知識性的東西」,便是離開原點了,就如您所說的「對個人的經驗太遙遠,像看看書背出來一樣」。您提到「千千萬萬的思考選擇,要如何才能放下,回到原點」,「對值得這倆個字的認知,是不是能真正看透,放下呢」,其實,或許放下不需要「如何」才能,很有可能是我們始終「樂」在其中,不肯而已。如果一定要問「如何」的話,不知道第二週的「填滿生命的空間」,至今是否仍是「現在進行式」,還是已成了「過去式」?其中絕對可以找到您想要的答案喔!
至於戒律、規則或規範的問題,您的分享十分親切,很令人受益。尤其是「不會感覺犧牲了什麼」,這是非常重要的轉折。其實,戒律不只是消極的不會犧牲而已,還有正面積極的成就作用,就像河水若無河道,莫知所之,「自由」四散而已;若依循河道,則逕奔入海。河道看似限制了河水的「自由」,實則河道背後便意味著目標,由此而使河水得到「真正的大自由」。因此,除非要四散無主、茫茫一生,否則,「河道」對我們想要「解除枷鎖」一事,會有很大的幫助的,您說是嗎? sunny

5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二 4月 07, 2015 8:50 am

conji2



jsmtseng 寫到:第四課 ──「解除意識形態,進入菩薩的境界」

經文第二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從行者本身的立場而言;就「行者」本身,一定是以生命的原點為核心,他可以寬廣的展開,同時也收得回來。一般人用的是「識性」,他會不斷的追尋知識……最後就跟著飛出去,飛不回來了。常常「忘了我是誰」,這就叫作「沉淪生死海中」。活在意識形態假的世界裡。
...........................................................................................

在修行時會進入的狀態,透過實修的過程,常常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未必解脫。境界有四種:一是一般的「可思議境界」,用大腦想像得到的,那叫「可思議境界」;二是「不可思議境界」,魔術是屬不可思議境界,但尚未解脫;三是「可思議解脫境界」,這已是解脫境界,而不只是一般境界!而《華嚴經》所講的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這部分一定要弄清楚。
sunny

6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林聿青 作業繳交 周三 4月 08, 2015 2:08 am

cloudgarden



和上說:〈佛法則有一個很特異的狀況,就是它會回到原點來,如果沒有回到原點,就變成知識性的東西了。所以在講得很清楚的時候,能夠突然間收下來,回到原點。很多知識分子,到這個地方就產生了離心力,不知道被丟到哪裡去了。〉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因為我剛開始接觸和上教示時,常常就被他甩的昏頭轉向。後來,我慢慢聽他的話,不只是聽他講經,自己覺得歡喜窮開心而已。而是要去整理還要寫心得,然後慢慢去搞懂和上的思惟模式語言模式,才比較不會被他甩得東倒西歪。這也是為什麼我來上課的原因之一。
我覺得在這過程中,其實也有定位的效果,因為比較沒有被甩到不知道是哪裡去,所以爬起來時,也比較知道自己在哪裡,要回到哪裡去繼續用功。所以覺得有定位效果,不知道這樣說,是對還是不對?

和上說:〈水壩,水來就擋住,沒水來一樣孑然獨立,這才是菩薩。〉
用水壩來比喻,真是太妙了!築水壩的工程就像我們修行一樣,水壩建好要發揮功用,就是菩薩行。「行深」不只是在修行上還要不停止維持保養,還要在功能上不斷超越提升。我要以水壩為師,沒事安住於寧靜,有事就起大作用,這樣的境界真是美啊!

雖然和上說:〈進入菩薩行以後,首要之務就是瓦解意識形態。〉不過在他以戒來提示我們的例子當中,我卻發現,現在也可以練習破除自己的意識形態,即使些微,積少成多,說不定會有愚公移山的效果。
剛好我聽到和上有關戒律的其它開示,整理出來的心得是:「戒律不是真理,所以在不違背法律、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我們不可因為自己持戒,就同樣要求別人或看輕別人,更不能為了自己持戒,而拋棄對他人應有的責任義務。因此 要如何達到”淨化與清理自己的身語意”的作用,就是我們持戒所需要拿捏的地方。」
我想,用”淨化與清理自己的身語意”這個標準來檢視自己,看能不能破除一點意識形態。

王铮



定位与菩萨的成长

     第四课--《解除意识形态,进入菩萨的境界》,真是很契合自己目前的困惑。
最近自己极大的一个困惑就是如何定位?并且,对于定位这件事情,仿佛有一种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来源于两个事情。一个,是最近半年来一直在关注的一个事件。这件事引发了修行中明师伪师邪师、德与术的大“讨伐”。眼睁睁看着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征讨之中,眼睁睁地看着有些人越陷越深,虽有心希望大家都向好,但无能为力。一个,是眼看着公司前景不佳,寻思着要找一个更好的方向。弄明白自己下半辈子究竟想做什么?

   而对定位本身的含义,自己也模糊不清。师父在博客及讲经中一再说到定位的问题,提到修行人一定要给自己定位,尽形寿你想做什么。教材中婆罗门的例子,真是让人心生憧憬,干脆利落地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并全身心投入,终身不懈。这样简洁、有力、完美的人生,当然向往。但对我,实际要操作、实现起来,发现困惑重重。

1.定位,究竟是在定什么?定的,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位?从事相上来看,仿佛是入世的,比如尽形寿要做xxx事情。
2.定位,是到达“观自”的程度之前还是之后做的事情?若是之前,和我们通常的订立一个人生的目标(比如投身于医药行业,实现xxxx。)有何区别?如果是之后做的事情,都解脱了,还在定什么(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观自之后,广度众生,这是定位么?看起来很笼统的,是否需要具体化呢?
3.定位,如果说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么,它和诸佛发愿是同一个事情么?
4.佛经中佛的大愿,是怎么发起来的?受到一个“刺激”而发出来的么?比如最近遇到的事情,自己空有“悲伤之心”、“怜悯之意”,爱莫能助,深感自己智慧福德不够!颇有点“英雄气短”的味道。
5.再比如这个事情,我希望大家都能少受迷惑,一念忏悔,早日回归到正道上,早日解脱。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愿望,如何具体细化成一个能支撑愿望实现的,尽形寿要去做的事情呢?一个事情,就能支撑涵义那么宽广的愿望实现么?
6.看师父的博客上也写到了业力与愿力的一些内容。愿力,是在业力的“刺激”之下发起来的么?然后,业力和愿力会交融起来,在菩萨受业报的过程中,一边消业,一边锤炼菩萨的性德?
7.我自己有想要做的“大事情”,虽然看起来因缘条件还不具备,且困难极大,但我可以说那是我尽形寿想要做的事情么?发誓自己下半辈子就干这个事情,不畏艰难险阻,我真的能扛下来么?
8.定位之后,才开始菩萨行?

   以上,林林总总地列了一些自己关于定位的破碎疑惑。定位,绝对不是拍脑袋的事情!但它确实是极为重要的事情!而最近,对此又有了一份紧迫感。

   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同修的好友探讨、看教材、听师父的讲经《华严经经首》。清明节的这三天假期,就一直在这个问题的笼罩之下。更巧的是,这两天看到的视频,师父正好讲到如何定位,在连续三集(14、15、16)的视频中都一再说这个问题,和普贤乘的不共别圆一起说,心里感觉理解了一点。弟子感恩师父的加持!



   接下去,我想试着就教材的内容、视频中师父的开示,整理出自己的理解,希望可以回答自己的疑惑,并在不久的将来能完成自己的定位。

   首先,修行学佛,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一个极为概括精炼的说法。作为行者,要与道契合,所以道便是其核心。佛法浩瀚,智慧无边,但核心一直是一个。用教材里的话来说,是生命的原点。所以,道就是生命的原点。记得刚拿到好友寄来的八十华严的经书时,读着经书里书签上对生命花园的描述,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至于“求佛道”和“化众生”,看似是二,实则是一,完成真生命的兑现,并无尽超越。

   其次,真正落实到修行层面,则需要两部分:
   1.理,指对佛法的内容、修行的方法,有深刻的体证。所谓深刻,是指确实在佛法的指导下,通过修行,识得本心。就是教材上说的,到达“观自”的程度,踏上菩提道。
   2.事,指能在每一件事情中,都能做得周全,事事圆融。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然而这不容易,且不说还没有到达“观自”的解脱程度的人,就算是刚刚到达的人,也还习气残余,时时为意识形态所束缚,不得自在。所以,瓦解意识形态,是首要之务。菩萨的六度万行,既是在瓦解自己的意识形态,又是在消尽余业,又是在锻炼菩萨的性德,又是在觉他、利他,兑现菩萨的大愿。这个过程永无止尽。
再次,进一步细化。

   其实上述两部分的实现过程,不能俨然分开。在从一个无名遮障严重的普通凡夫,到“观自”后见得本心的过程中,通过资粮道的修行,通过圣解脱次第的修行,既有完善人格的事修,又有坚固定力的技术面上的精修。而定力是否坚固,也需要经历各种事项来检验,如此反复坚固、检验、再坚固,才能将定力锤炼地炉火纯青。而那些牵扯定力的,就是各种意识形态之下的事相,让我们的心起伏不定。
然而,我们毕竟不是为练就“高级功夫”而来的。这就涉及到愿。众生成就菩萨,菩萨也要成就众生。所以,这里,就涉及到定位。这一期色身的生命是极为有限的。在有限的这期生命中,要通过一个怎样的裁体来实现“成就众生”,真正利他呢?发愿尽形寿要做的事情,怎么就能“功德圆满”呢?它和凡夫所定的人生目标有何不同呢?如果前者能够达成而后者达成的概率极小,那为何会有这种差异呢?定位之后,生命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它与凡夫沉沉浮浮的人生运作机制有何不一样呢?

   所以,所谓的定位,就是真正的发愿。凡夫随顺业力,随业风起伏;菩萨也有业力缠身,但是,因为定位发愿,菩萨还有愿力这一端。所以,菩萨和凡夫生命机制的不同在于“愿力”这个大因缘的参与。之所以说是真正的发愿,是因为,很多所谓的发愿并不真,有时候甚至跟说不负责任的大话无异。

   倘若是真的发了大愿,那么,在推进大愿的具体事项进行的时候,遇到业力,两者开始“交战、冲突”,以至于几乎要让事情偏离大愿的方向。此时,因为强烈的愿力,菩萨会去穷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冲突困难。解决的过程,不似用铁锤敲碎拦路石那么直接干脆,有时候甚至会如兵家用兵一般施以策略,有时候又会用时空交换的耐心来等待更为合适的时机,诸如此类,但是最终的方向不会改变。又由于菩萨的定力超凡,他能更好地洞悉人心的变化、事情的发展,能见微知著,能“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阴符经》,说的就是运用的一种途径吧。还有《道德经》,前半部分说道居多,而后半部分,也涉及到很多道的运用。《易经》,也是智慧应用的一种指导。相信菩萨若真要展开万行,实现大愿,必定是一个知识渊博、智慧深厚的人,又因着不断的历事学习而成长。如此,就是教材中所说的“在菩薩的境界裡,無限的超越與兌現當中,生命會一再深化,而深化的同時也在昇華,那個生命的芬芳、生命的亮麗會一體展開,此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中的一小部分。之所以说是一小部分,是因为这些还只是在大脑范围内可思议的东西;想必还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实非我的大脑可以想象。菩萨,就是这样坚定不移地去实现他的大愿并成长起来的吧。

   这里,特别要提的一点是,如果这个修行人,也有超凡的定力,也有大愿,也在全力实现他的大愿,但是,在修行之初没有做好“净行”的环节,还留有很多杂质、恶质,那么,随着愿力的逐步兑现,这些杂质、恶质也可能会被“浇灌”而长大,成为一个极大的恶瘤。若成功摘除了,继续前进;若不除,恐怕就要朝魔的方向进展了。此为修行的陷阱。但是,如果“净行”等资粮道修得充分,则此时,菩萨内心如如不动,没有得失心,没有忧喜心,但得失忧喜看得很清楚,菩萨的性德就能健康成长了。

   师父在讲经中描述业力和愿力交融的时候,说道“身虽然在世间,你的业力已经交到一真法界了。这个时候,你真行菩萨道,那你一定超越,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它都会产生。因为你的业力已经转到一真法界了,菩萨的愿力会跟你的业力相交融,他会锻炼你的业力,变成你的性德。所以当你往昔所造诸恶业要起作用的时候,你都会把它千锤百炼成为你的性德,因此你的人生是有惊无险。这个很重要!这我是一再跟各位讲了,这也是圆融道的特色。”

  “你的业力已经转到一真法界”,就是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定力和智慧;“你都会把它千锤百炼成为你的性德”,即是菩萨的继续成长,越行越坚,越行越深。但是,为什么会产生许多不可思议的境界呢?为何“你的人生是有惊无险”的呢?这或许涉及到真生命的运作机制,我远远未到,故而还不知,希望将来可以求证到。这大概就是菩萨成长过程中不可思议的部分吧。

 
   如此,菩萨在菩萨道上的成长,既有圣解脱次第道的修行,也有普贤园融道的修行。理事交融、业力愿力交融,共同促成菩萨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可思议解脱境界和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等出现。无论如何,一定要在理、事上孜孜不倦地实践,才能堪称菩萨行。教材中还提到了修行的原则:秉持恭敬心。何谓恭敬心?就是不被缠缚没有杂念的赤诚之心吧。时时秉持恭敬心,便是与道相应,站在生命的原点上。

  “解除意识形态,进入菩萨的境界”,是一个起始点。我在自己的文中所述的对定位的种种困惑,也是为意识形态所缚,以至于对于佛法修行的次第和境界还不甚明了。希望在后续的学习和践行中,不断理清、深化、升华。

8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四 4月 09, 2015 8:21 am

conji2



cloudgarden 寫到:和上說:〈佛法則有一個很特異的狀況,就是它會回到原點來,如果沒有回到原點,就變成知識性的東西了。所以在講得很清楚的時候,能夠突然間收下來,回到原點。很多知識分子,到這個地方就產生了離心力,不知道被丟到哪裡去了。〉
................................................................
我想,用”淨化與清理自己的身語意”這個標準來檢視自己,看能不能破除一點意識形態。
聿青同學,看到您沒被甩得東倒西歪,定位清楚,真是恭喜您啊!尤其是您的「窮開心」,看的真教人也跟著開心起來了呢!^^
而您會再留意到其他有關戒律的開示,足見您的精進。看來,意識形態已逐步在崩解中了喔! sunny

9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四 4月 09, 2015 9:08 am

conji2



王铮 寫到:
定位与菩萨的成长

     第四课--《解除意识形态,进入菩萨的境界》,真是很契合自己目前的困惑。
最近自己极大的一个困惑就是如何定位?并且,对于定位这件事情,仿佛有一种紧迫感。这种紧迫感来源于两个事情。一个,是最近半年来一直在关注的一个事件。这件事引发了修行中明师伪师邪师、德与术的大“讨伐”。眼睁睁看着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征讨之中,眼睁睁地看着有些人越陷越深,虽有心希望大家都向好,但无能为力。一个,是眼看着公司前景不佳,寻思着要找一个更好的方向。弄明白自己下半辈子究竟想做什么?
........................................................................
 
  “解除意识形态,进入菩萨的境界”,是一个起始点。我在自己的文中所述的对定位的种种困惑,也是为意识形态所缚,以至于对于佛法修行的次第和境界还不甚明了。希望在后续的学习和践行中,不断理清、深化、升华。
王錚同學,拜讀完您的心得分享,彷彿和您走過了一段長路,參與了您生命中的某一段歷程,令人也從中得到了成長。生命,只有自己走過的,才是真的,相信有關定位的問題,也只有您自己才能給出答案來。雖然如此,透過書寫,其實已經在點點滴滴之中,整理了我們四顧茫茫、莫知所從的心了。關於如何抉擇的問題,有時,或許回過頭來看看初衷,再掉頭將自己放在臨終,會發現當時看來的喜馬拉雅山,竟然也不過是一粒芝麻罷了。心眼有多大,定位就能有多清楚喔!祝福您! sunny

10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何艷】作業交繳 周四 4月 09, 2015 2:36 pm

何艷



這課的內容主要意旨在解除意識形態。“觀自”和“行深”是修行的兩個層次,我理解是自覺、覺他的層次。行者首先要在“觀自”的完成時,即證得空性,解脫了,沒有意識形態的束縛,才進入“行深”。行深即生命的深化,行菩薩道,依體起用,饒益教化眾生的過程,其中應隨緣變化,不要被既有的文化意識形態所束縛,破舊立新,建立新的文化,幫眾生解除種種意識形態。
師父首先在本課中講到對生命本來面目的語言表達,從“性”、“心”到“生命”的演化及推演到中國文化的發展。為什麼人類思想發展,語言表達日益複雜化,離生命原點越來越遠?是意識形態的形成。意識形態產生來源于從小生長、生活的環境、文化背景,我們接受的觀念,思想理論很多已遠離了真理,生命本來的狀態,加入了歷代思想家們自己的很多見解,這種見解本身受當時的時代觀念影響,比如朱熹對《孟子》“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引用古人的說法來註解另外兩個不孝,“貧不仕”、“陷父母與不義”,原文只有“無後”為不孝的表述,“貧不仕”就是家裡貧窮還不努力當官掙錢為不孝,這種思想誤導了歷代國人讀書可以當官,當官可以謀生、發財,導致形成為財為生而活的人生價值觀。這說明文化思想是大腦的產物,不一定表述的是真理,祖師大德用不同時代的語言對經典演繹,我們用現代的語言模式很難理解他們所證悟和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所以行者應透過佛教文化的相,進入佛法的核心,即回到生命的原點,證悟生命的真相,不只是學知識,應始終以生命的原點為修行核心,走在佛教的真理上,勿迷失在種種的相裡面。在學習時也應警惕語言陷阱,帶著疑情,不要太肯定自己現在的理解,以開放、摸索的心態,切實依止善知識的指導,遵循華嚴的修學次第去體證經典的真實義,才不至於掉入意識形態的陷阱中。
第二個方面講到菩薩的境界,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心安住在真如的境界中,如如不動,因為已破我執、法執,自己沒有煩惱,這是根本智的部分。另一方面是菩薩在自己的定位上行菩薩道,與眾生相處,在自心安住真如的境界中,才能自在反應,與眾生圓融相處,饒益大眾,這是從自性海中自然流露無量功德性,是后得智的部分。我們現在之所以不能與眾生圓融相處,是因為都用自己的識性,大腦里有太多的背景資料(我執)在幫我們做種種區別、推理、判斷(法執),無法真正做到平等心對待每一位眾生,也看不清眾生究竟需要什麼,都是用自己想的。所以修行應先放下自己種種的執著,才有可能真正行菩薩道。

11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四 4月 09, 2015 3:14 pm

何艷



我對定位有一點理解,在此說說,不一定對,也請老師們、師兄們指點哈。
我覺得定位應該是真發菩提心以後才可能真正的定位。
現在有的定位也可以算,但必須要肯定這個定位不單是指我們在世間選定的事業方向、目標,從相上看可能是在做某一個事業,這只是一個媒介,從事相上用心去深化,也就是善用其心,目的在出世間法的提高生命品質、兌現生命價值,無怨無悔服務眾生,就是行圓融道。這種方式現代人很多都做不到盡形壽,在過程中目的也往往會跑偏,因為沒有產生真正的信心,定力也不夠。當然也有像師父講課中提到的那位馬上定位放下世間一切的律師,他之所以為婆羅門階層,他本來就是修行人,有宿世的善根,只等那個與其願相應的緣到來,自然就顯相了。
一般的人還是需要次第道的修行方式來建立真正的信心,真發菩提心才可能定位。而真發菩提心的前提是真正徹知凡夫生命的虛幻性,并能體悟、肯定真實生命的存在,這不只是觀念上的調整,還要有實修的經驗,有靈性種子的誕生和成長,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信心,發菩提心,即很自然地對生命中體驗最深刻之處發起大願,即定位。

12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一 4月 13, 2015 5:20 am

王铮



conji2 寫到:
王铮 寫到:
定位与菩萨的成长

     第四课--《解除意识形态,进入菩萨的境界》,真是很契合自己目前的困惑。
........................................................................
 
  “解除意识形态,进入菩萨的境界”,是一个起始点。我在自己的文中所述的对定位的种种困惑,也是为意识形态所缚,以至于对于佛法修行的次第和境界还不甚明了。希望在后续的学习和践行中,不断理清、深化、升华。
王錚同學,拜讀完您的心得分享,彷彿和您走過了一段長路,參與了您生命中的某一段歷程,令人也從中得到了成長。生命,只有自己走過的,才是真的,相信有關定位的問題,也只有您自己才能給出答案來。雖然如此,透過書寫,其實已經在點點滴滴之中,整理了我們四顧茫茫、莫知所從的心了。關於如何抉擇的問題,有時,或許回過頭來看看初衷,再掉頭將自己放在臨終,會發現當時看來的喜馬拉雅山,竟然也不過是一粒芝麻罷了。心眼有多大,定位就能有多清楚喔!祝福您! sunny

真是非常感謝老師的指點。這兩天,放鬆身心,結合師父的講經、老師給與的指點,逆過來來看,明白了自己問題的所在:放了太多計較心在事的定位裡面。這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心眼太小;一方面,還是過分依賴大腦,想把這個「事」的「可行性」「想」清楚再著手做。雖然可能還有很多問題,但是認識到這兩個問題後,心裡感覺又敞開、踏實了一層,定位上更加明確了。「心眼有多大,定位就能有多清楚」,就這小小的一步,都讓我感受到確實如此。再次感謝老師的指點! :)

13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一 4月 13, 2015 5:46 am

王铮



何艷 寫到:我對定位有一點理解,在此說說,不一定對,也請老師們、師兄們指點哈。
我覺得定位應該是真發菩提心以後才可能真正的定位。
現在有的定位也可以算,但必須要肯定這個定位不單是指我們在世間選定的事業方向、目標,從相上看可能是在做某一個事業,這只是一個媒介,從事相上用心去深化,也就是善用其心,目的在出世間法的提高生命品質、兌現生命價值,無怨無悔服務眾生,就是行圓融道。這種方式現代人很多都做不到盡形壽,在過程中目的也往往會跑偏,因為沒有產生真正的信心,定力也不夠。當然也有像師父講課中提到的那位馬上定位放下世間一切的律師,他之所以為婆羅門階層,他本來就是修行人,有宿世的善根,只等那個與其願相應的緣到來,自然就顯相了。
一般的人還是需要次第道的修行方式來建立真正的信心,真發菩提心才可能定位。而真發菩提心的前提是真正徹知凡夫生命的虛幻性,并能體悟、肯定真實生命的存在,這不只是觀念上的調整,還要有實修的經驗,有靈性種子的誕生和成長,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信心,發菩提心,即很自然地對生命中體驗最深刻之處發起大願,即定位。

感謝何豔同學的啟發。您說到的「跑偏」、定力、信心等,正是我感覺非常困惑的地方:對於一個還在因地上的人,如何能發真心呢?有時候,遇到某些因緣,內心的強烈觸動也是極為珍貴的生命體驗,可以成為發心極大的一個助緣。而了知生命的虛幻性、建立真正的信心等,這些實修的功夫,也是必須的。這或許就是發真心的兩條腿吧,很難說必須哪一條腿先邁出去好。但是,一定得邁開腿,才能前進。

「發菩提心,即很自然地對生命中體驗最深刻之處發起大願,即定位。」這句話,也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大悲大願,是否也可以作此解呢?

再次感謝您的分享和啟發。

14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一 4月 13, 2015 6:53 am

conji2



何艷 寫到:這課的內容主要意旨在解除意識形態。“觀自”和“行深”是修行的兩個層次,我理解是自覺、覺他的層次。行者首先要在“觀自”的完成時,即證得空性,解脫了,沒有意識形態的束縛,才進入“行深”。行深即生命的深化,行菩薩道,依體起用,饒益教化眾生的過程,其中應隨緣變化,不要被既有的文化意識形態所束縛,破舊立新,建立新的文化,幫眾生解除種種意識形態。
...................................................................................
第二個方面講到菩薩的境界,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自心安住在真如的境界中,如如不動,因為已破我執、法執,自己沒有煩惱,這是根本智的部分。另一方面是菩薩在自己的定位上行菩薩道,與眾生相處,在自心安住真如的境界中,才能自在反應,與眾生圓融相處,饒益大眾,這是從自性海中自然流露無量功德性,是后得智的部分。我們現在之所以不能與眾生圓融相處,是因為都用自己的識性,大腦里有太多的背景資料(我執)在幫我們做種種區別、推理、判斷(法執),無法真正做到平等心對待每一位眾生,也看不清眾生究竟需要什麼,都是用自己想的。所以修行應先放下自己種種的執著,才有可能真正行菩薩道。
sunny

15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一 4月 13, 2015 6:56 am

conji2



何艷 寫到:我對定位有一點理解,在此說說,不一定對,也請老師們、師兄們指點哈。
............................................................
一般的人還是需要次第道的修行方式來建立真正的信心,真發菩提心才可能定位。而真發菩提心的前提是真正徹知凡夫生命的虛幻性,并能體悟、肯定真實生命的存在,這不只是觀念上的調整,還要有實修的經驗,有靈性種子的誕生和成長,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信心,發菩提心,即很自然地對生命中體驗最深刻之處發起大願,即定位。
「很自然地對生命中體驗最深刻之處發起大願」,好! sunny

16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一 4月 13, 2015 7:03 am

conji2



看到何豔同學與王錚同學的相互呼應,就如同看到左手與右手的相互幫忙一般,真好!

就算是虛幻的人生,也可以過得教人溫暖啊! sunny

17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一 4月 13, 2015 1:55 pm

何艷



能有緣和師兄們一起學習,并得到老師的鼓勵和指導,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
王錚師兄能很清楚地看清自己,詳細地記錄分享心路歷程,讓拙於言辭的我由衷讚歎!您認真學習、努力摸索實踐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學習~O(∩_∩)O~
王錚大醫王,八卦一句,我是衛生系統公共衛生體系的一員,呵呵呵!

18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二 4月 14, 2015 3:16 am

王铮



何艷 寫到:能有緣和師兄們一起學習,并得到老師的鼓勵和指導,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
王錚師兄能很清楚地看清自己,詳細地記錄分享心路歷程,讓拙於言辭的我由衷讚歎!您認真學習、努力摸索實踐的精神更是值得我學習~O(∩_∩)O~
王錚大醫王,八卦一句,我是衛生系統公共衛生體系的一員,呵呵呵!

啊,我关公面前耍大刀啦~ :)

19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曾淑敏 周二 4月 14, 2015 5:17 am

jsmtseng



殊勝的因緣與大家相聚又分享....在修行的道上真踏實又幸福感滿滿。

20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五 4月 17, 2015 4:59 am

Admin


Admin

大家好,

[心經(一) 第四課學員心得整合] 彙整完成,觀看下載網址如下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4SNGn75DvulQThZQ0VBdnA4cGM/edit?pli=1

華嚴學苑  合十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昆明能怡



第四课 心得体会
一:语言文字的运用有时代的局限性,每个时期都有适合每个时期众生的表达文字,文字可以多变,但是是否有这样的智慧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是需要不断累计的,或者是否可以说这也是一种福报。正如师父说的,“行者本身”一定是以生命的原点为核心,他可以宽广的展开,同时也收得回来。这是一种灵活性或者说是圆融性吧。想到上学学习的举一反三,同样的内在本质可以透过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诠释,虽然从方式上来看不一样,但实际上表达的内在本质的那个点是同一个。突然感会到“体、相、用”。

二:解脱意识形态的束缚
想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的意识形态真这么容易就改变,何须佛,菩萨救苦救难。
一开始学佛的时候也是这样人云亦云,听说学佛就是吃素,放生,做好人好事就是慈悲,每天念佛、诵经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进入华严三年多以来从参加心法正受以后算是一次彻底的思维模式的更换,只是师父破的太厉害,可以说完全打破了原来认知的学佛理念,差点就“没”了,深刻的感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抱着老观念只会害死自己。
这当中自然也就是师父提到的“定位”也许今生注定我是来修行的,也一直都是觉得今生就是为修行而来,为找到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这个疑情,应该算是疑情吧,五岁的时候就自己问自己了,只是表达语言文字是:我没生出来之前我在哪里?人死了以后会到那里去呢?只觉得是为真理而来的。有时候觉得自己很可笑,找到了正法,但是确又胆怯了,不是不相信那是正法,是自己对自己的信心没有建立起来,失败了就想逃避,正受回来快一年了,其实要说我都在干些什么?只有一件事就是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在正受的时候老师就提到有些师兄正受后回去就退心了,当时就想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啊,师父的法这么到位,这么全面,不好想象,不可理解。其实回来后自己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诵经、念佛、拜忏、做行法。。。什么都不想干。。。正所谓对自己之前的状态太过于自信了,正受的时候接受了一套全新的行法,感觉从零开始了,抱着原来觉得修的还不错的老概念不放,因为总是有点所谓的“成就感”吧,其实也知道这就是我执在作怪,但是就是提不起正念,正受时师父说要完全成服下来。。。一直就在做这样的调整,三月低看到群里师兄们结界《药师经》因为师父身体不太好,师兄们发起结界了,突然悲从中来,对不起师父,对不起自己当初的初发心,对不起自己的法身慧命。。。从四月一日开始自行结界《药师经》有了从新开始的自信,虽然也不觉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但是总是觉得要实修才能报答师父的恩情。
想到了隆耀法师给我写的
我为正法来
当受法喜食
甘露未灌顶
怎可因此去 痛哭流涕
可见定位的重要性,初发心容易发。。。道心坚固,能坚、能行方能深。
有时候在想为什么自己会遇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又叫大行菩萨,“行”就是行动起来吧,只有不断的超越,不断的努力去坚持方证菩提。这就是我的理解,虽然“行”的也真是够糟糕,但是从未放弃,所以总能被菩萨眷顾和提点吧。

能坚、能行方能深
就菩萨本身是活在真实的境界里,这里包括个人和众生两个部分。这里的理解就是圆融的境界吧。又能活在真实的境界里,又能和众生交融,多美的境界啊!想起了明灯师父,明灯师父说不管怎样,那里众生需要,她就去那里,和上也这样说过,不管结果是什么。。。做起来。。。就对了。。。为此大哭了一场。。。不劲问到为什么都这么美啊!那种内在散发的美。。。就是慈悲的魅力吧!我好向往啊。好想有一天也这么美。

修行只有原则 没有标准
修行没有标准,也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摸索一套适合自己的道道出来,不要看大家都在拜忏,都是师父教的那个动作,但实际上内容很深刻,不是相上的那个。。。要不怎么师父礼佛一拜 就罪灭河沙 福增无量了,而有些都是磕头如捣蒜呢?这里提示我们那个透过“相”深藏在内的那个本质才是重点,不要被“相”给欺骗了。自然这个中间都是在实际修行的过程提疑情而渗透出来的。

菩萨境界
这个“时”是状态,而不是指时间,亦即你的境界到达那种状态。这里的理解就是为什么说佛看众生是佛,菩萨看众生是菩萨,阿罗汉看众生是阿罗汉,众生看众生就众生。有什么样的境界就呈现什么境界。正如正受时候,都有祈请华严历代祖师,祈请护法龙天,没有境界的我就是念一念,都感受不到,但是真的使用根性的那个就是不一样的。
罗汉看佛 佛成佛时 佛坐在地上 圆觉看佛 佛成佛时 佛坐的是锦罗上 有锦段包着 菩萨看佛 佛坐法性图上 我们华严菩萨看佛 佛是坐在普罗无碍法界金刚宝坐上 你有没有看到 你看到什么佛?正受时师父讲的。所以能看到什么境界,自己的标的就在那里了。很自然,我看到和上坐在凳子上。哈哈哈。。。。哎!凡夫啊!

境界有四种:
一:可思议境界,大脑的思维模式
二:不可思议境界 没有解脱
三:可思议解脱境界 阿罗汉,破我执、法执 ,双破我执,法执;
四: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华严经》的境界;法身大士

修行不是修“看”,不是修“听”。修“行”一定要实践,透过实践才能完成生命的改造!

能怡
2015年4月18日

223/31 第四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3/31 第四課討論區 周四 4月 23, 2015 8:09 am

conji2



能怡同學,延續上週的學習成果,這週您又「突然感会到」,真是奇妙啊!您在報告中反應了對於自己在實踐上的反省,其實,這不正是您認真「行」所得來的成果嗎?而您會嚮往慈悲的迷人之美,「五岁的时候就自己问自己」,這一點就值得給自己每天按個讚!要相信自己的慧根啊!師父的恩情固然該報答,不過,那生生世世、時時刻刻比師父更親近的,無怨無悔地陪您在各種憂悲喜樂中輪迴,卻時不時點醒著您的自己,更別辜負他啊!您說是嗎?

很喜歡您的「我看到和上坐在凳子上。哈哈哈。。。。」,充滿了生命力!陽光!跟鄙人看到的

一樣sunny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