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4/9 第五課討論區

+4
jsmtseng
conji2
Will Lee
Admin
8 posters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四 1月 22, 2015 7:16 am

Admin


Admin

《非常心經》(一):第五章 般若的「行」與「照」
附件
4/9 第五課討論區 Attachment5.心經(一)第五課--「般若的行與照」.doc
您無權下載這里的附件。
(59 Kb) 下載 6 次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2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李威立 周五 4月 10, 2015 8:35 pm

Will Lee



感謝conji2老師上週指點出我對「如何放下」的執著。前幾天出門前看到小姪女哭哭啼啼跟她的阿嬤鬥法,好像小朋友其實沒什麼事,自己也知道,但是就是要偶爾哭哭啼啼演一段戲。老師點出我對執著「樂」在其中,頗有感觸,覺得自己該反省反省。我想是不是「如何放下」的念頭產生時,我以經到了過去式,而遠離了「填滿生命的空間」?這ㄧ句話其實第二週看完就差不多還給師父了,在老師提醒之下回去複習,發現師父這一課也提到了一次。師父在這一課又提到「我強調要提疑情,許多同修便說他有好多疑情。那個不是疑情,是疑問。」「生命的東西就沒有那麼容易,生命完全要看體驗,要看感受。」所以,像「如何放下」之類邏輯性的問題,是不是屬於疑問,而不是疑情?如果只看「放下」,那這是疑情嗎?是否套上了「如何」成爲了疑問呢?語言與邏輯實在太迷人了,如果這樣問是胡說八道ㄧ通,又掉入其中陷阱,沒事哭哭啼啼一陣,請老師同學原諒。

這ㄧ課心經第三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提醒我該少思考多實修,因為這一句的體會只有查字典點看定義的。第一修行皮毛都不到,對「行深」無法體會,再來對「般若」與「波羅蜜」也靠者文字解釋的認知。曾聽過一位老師形容學佛如剝洋蔥,是一片一片剝下來的,師父也說「修行也一樣,剛開始就算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教。」修行對做人處事的方面有幫助,有時後會覺得好像變聰明一點,但同時也會感覺海洋一望無際,自己還在兒童池,能超越意識型態嗎。讀到一步一步來的鼓勵,感覺很有幫助。

3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一 4月 13, 2015 8:27 am

conji2



威立同學,偶爾「哭哭啼啼一陣」,是正常的,畢竟我們都還是人嘛!如果早成了菩薩,還需要進廠維修嗎?而且,「哭一哭」之後,還會有暢快的效果呢!就是有一點得留意,「偶爾」就好,別讓它成為慣性,來左右自己的生命。確實,如您所說的,「語言與邏輯實在太迷人了」,不過,它與生命的感受卻是毫無交涉。您讀到一步一步來便覺得很有幫助,這就與您的生命產生了呼應。一旦您進入到「行」,還不必到「深」,您就一定會感受到生命的豐富性之迷人,而原本迷人的語言與邏輯,相形之下,大概只有「貧瘠」二字可以形容了。加油!從您提到小姪女的事,就可以知道您是一位覺性敏銳的人,既然條件這麼好,走(行)就對了!您說是嗎? sunny

4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曾淑敏 周二 4月 14, 2015 5:07 am

jsmtseng



第五課 ──「般若的「行」與「照」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即是「觀自」、「行深」、「照見」當中,每個都有一個轉化,這是一種情境的轉移。「觀自」到某個程度,就會轉化到「行深」,「行深」成熟,自然會「照見五蘊」。照見五蘊皆空,已屬另一個部分,由行深轉為照見,則是一種自然的變化。行法要依行布,從次第來,有九次第定,必須要求自己一直修行,修到熟練後自然就會進入「超越三昧」,這當中沒有為什麼。故圓融從行布中來。不是修一個圓融法就能圓融,一定要從行布來。

要「照見」並不難,問題在於「照見」前面的功夫,是否穩固了。「照見」是必須修行到很高的境界,才能夠照見,觀照本身就是一個法門,稱為「觀照法門」。修「智慧」的法門,大概都是用「觀照」,所以一開始就是「能觀能自在」;「觀自」是觀照自己,從這裡下手。

禪修中這一法稱為「三玄九要」,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句中玄」,這階段是觀照的階段,稱作「觀照法門」。這時的「觀照」完成、「觀照」成就,不能算成功,這個階段還無法了生死,只是先把心穩定、伏住而已,要開始去摸索。

如「觀心」,有四個心--我這個心、能觀心、所觀心、觀心後證「真心」(即要找到的那個「真心」)。摸索是第一階段,然後會逐漸塵埃落定:但這只是你自己的第一個肯定答案而已,還未必全然正確,因此還要再提疑情加以檢驗,於是便進入第二個階段。

檢驗以後,有錯要修正,證明沒錯以後,還要再驗證。當確定如此觀照自己是無誤的,才開始正式修行,這時才能掌握得住自己的心,此時叫作「照住」。前階段「觀照」是站在旁邊觀看,像探照燈般,但尚未掌握到;「照住」則是找到目標了,在這時候,你的心要安住在哪裡,你就能夠真的「置心一處」了。

師父強調要提疑情,不是疑問,要清楚。不用急著去求證,如果是知識性的,很快就能找到答案,生命的東西就沒那麼容易,生命完全要看體驗,要看感受。

從這部分來,要安住那個點並不容易,所以當你觀察,明確地找到那個點以後,必須能放下一切,安住在那個地方。禪法稱為「安住」,相對於觀照則稱「照住」。你要能「住」在那個地方,「置心一處」,將心擺在那裡,其他的就放下了。

修行---在行法 (禪、淨、律、密),選個主修,要讓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修華嚴禪還是華嚴密。其他的也可以修,那叫「加行」。假如不參加其他的共修,往往因為不了解去批評別人,我們應該要加持別人的法,才會了解自己的法雖然很殊勝,但也沒必要去批評別人。

禪修必須置心一處,這是非常重要;那一處不能安住,其他免談,怎麼修都沒用。正行就是如此,諸多細微之處必須自己去調整的。修行一定要一步步實際地走過去,而且每個轉彎處都要弄得很清楚。

這個行法各有三階段。即是「三玄九要」它沒有很明確的教法,一般只知道「句中玄」、「義中玄」、「體中玄」都各有初要、中要、上要,三玄加起來共有九要。因為禪宗一向不立文字,一講到禪宗的語言,就「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帶過去了。從實踐的立場來看,講這個行法一定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又有三小階段,至於這階段採用什麼名字,並不重要,這就是禪宗的思惟模式。

了解這種思惟模式後,再把行為模式配合著去進行,自己就可以很清楚地弄出來。這就是為什麼「宗」要有「教」,「教」便是在教你這個思惟模式,讓你在「行」的時候能夠很踏實地走上去而不至於落空,所以任何教派都主張「教觀雙舉」。任何宗派都有一部經作為其依靠。

一個行者的「心境」狀況,會歷經這三大階段:第一階段在混沌、混亂、心不定的狀況中。在這個階段要自己想辦法將心安定於某處,那個地方必須找到。摸索完畢以後,如何定位就決定了,「資量道」不足,用圓融道的修法來互補,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用心時,就持咒或是佛號帶進去,用以「填滿生命空間」的訓練法來充實,填得愈滿,福德資糧愈大,生命的改變也愈明顯。

第一階段的行法,是定位開始後起修,有兩部分,一定要一再地訓練--- 就華嚴禪法而言是「提疑情」,從頭到尾都提疑情,技術沒啥了不起;就數息法而言,則是「看呼吸」。另一個是工程面,假若只有技術面而無工程面,就會變成枯木禪。所謂工程,便是帶有一種覺知,不讓你的生命睡著了;必須很清楚地知道對錯,只是不與人計較罷了,而非懵懵懂懂不知道。對錯的分別,本身是意識形態的問題。倘若你具有相當的覺知,就不會被境所轉。修行要懂得活潑一點,計較是意識形態,要很清楚又能不計較,這才是修行。

五蘊的產生與運作---五蘊乃指「色、受、想、行、識」,但不要用傳統的定義,並非傳統定義不對,而是要解釋到讓大家清楚很不容易。現在用新的解釋法,這個色身在運作的過程當中是地、水、火、風等等屬於物理的現象;物理現象與生理現象合一,就變成色身的生命。在這種生命的領域裡,腦筋本身並不起作用。基本上,腦筋本身的作用只有兩個,一是求生存,二是求安全,為了生存,其生理作用為了維繫物理現象的運作,所以有求生的本能,這是生存的作用。

在修行的基本結構上是從「蘊」,「蘊」即是作用,社會現象與心理現象操縱我們的那個作用。
這個作用發生在「處」和「界」兩個點上。「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三輪體空」所講的,便是指蘊、處、界這三輪。當蘊、處、界的運作很清楚時,叫作「三輪不空」。要感覺到這三者的存在以及作用,其相互的關係是緣起、因緣的關係。三輪的聚合,是因為緣起。「一切萬法,皆因三輪的緣起和合而體空」,一切萬法都是因蘊、處、界三輪和合而產生的,要體會這一點,所以其本性、本體是空的,名曰「三輪體空」。當你能夠體會這種狀況,就能了解五蘊係因「緣起」而空,若無緣起,即是不空,留意這一點。

「照見五蘊皆空」,事實上講的就是緣起法。因而了解因緣起,造成三輪和合而體空的現象產生,我們才知道五蘊皆空是這麼來的。所以空性並非憑空而來,要經過深沉的時空、努力,才能感受得到。

《心經》下面經文要講的全以因緣法為主,所以《心經》真正要講的是十二因緣法。

5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二 4月 14, 2015 11:47 am

conji2



jsmtseng 寫到:第五課 ──「般若的「行」與「照」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即是「觀自」、「行深」、「照見」當中,每個都有一個轉化,這是一種情境的轉移。「觀自」到某個程度,就會轉化到「行深」,「行深」成熟,自然會「照見五蘊」。照見五蘊皆空,已屬另一個部分,由行深轉為照見,則是一種自然的變化。行法要依行布,從次第來,有九次第定,必須要求自己一直修行,修到熟練後自然就會進入「超越三昧」,這當中沒有為什麼。故圓融從行布中來。不是修一個圓融法就能圓融,一定要從行布來。
..........................................................................

《心經》下面經文要講的全以因緣法為主,所以《心經》真正要講的是十二因緣法。
sunny

6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林聿青 作業繳交 周二 4月 14, 2015 7:24 pm

cloudgarden



關於「定位」,我先前的體會是「知道自己的狀況;清楚自己現在該做的事;明白自己未來要去的方向」。如此聽和上開示,可以聽得很歡喜,但是又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裡,若要達到心中嚮往的境界,現階段要腳踏實地做什麼,而不會以為聽懂了,就自以為做到了。所以,我所認識的「定位」是適時適地的,不是絕對的,不是被釘死的。
但是,和上在這一課中則說:用「相對定位」來修行是行不通的。使我突然茅塞頓開,原來「定位」就是能夠如實感受的覺受力,是最初淺的覺性。既非相對,也非絕對,又何必管它是什麼?當我掉入”什麼是定位”、”我要定位在哪裡”、諸如此類的思慮中,其實已經是意識形態在作用了。
「定位/覺性」並沒有限定在什麼事情上。在本課中,和上則以「觀照、照住、照見」為例來說明「定位」的意義,以及「定位」在「觀照、照住、照見」的情境轉換過程中,所呈現的樣態。
在「觀照」時,所謂的「定位」就是摸索,磨練置心一處的功夫。
在「照住」時,所謂的「定位」就是鎖定目標,加強置心一處的力道。
在「照見」時,所謂的「定位」就是深化置心一處的功力。

唯有透過實際的行動,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叫做「情境轉移」、「現象轉移」。因為每一個轉化,都是一種自然的變化,這當中沒有為什麼,就是修到熟練自然發生了。和上說,選一件事盡形壽去做,只是給我們一個定位的例子而已,我覺得他的意思是:確定你的目標,不中斷不放棄地去執行。
至於做什麼?和上再次提到「用正念填滿生命空間」,並且再次又提供「十六字洪名」或《心經》、〈大悲咒〉三個法門給初學者。因此,我下定決心持〈大悲咒〉來練習,如此對照上課所學,希望能夠有超越知識性的收穫。
在目前摸索定位的第一階段,我的標的是找出能激發自己生命力的那一個定點。和上給了兩個方向:一個是「積極發展優點」,一個是「改進缺點」。在持咒的操作過程中,可以看出自己的性情、個性等取向,歸類出哪些是自己的特質,哪些是自己的毛病,來決定這兩個方向,一為主一為輔,同時進行,更進一步去找到自己的定點。
至於定位後的技術面和工程面,我功夫還不到那個階段;現時,我是將它們放在心上,做為對照標準。也就是說,不時拿來檢驗一下,自己在用功時,有沒有往這個方向前進。「檢驗」與「驗證」也是修行人自我覺察的功課,和上一再告誡我們不要自以為是,一定要不斷自我檢驗和驗證。透過不斷檢驗與驗證,境界有沒有轉換,自己是可以心知肚明。這個「自我檢驗與驗證」的功夫也是在定位時不可或缺的項目。

7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四 4月 16, 2015 8:07 am

conji2



聿青同學,經過這幾週,發現您對於「定位」越來越清楚了,也很感謝您為大家將「定位」整理得這麼清楚!「東風」已來,就「順風揚帆」吧!祝福您「一帆風順」! sunny

王铮



(又是一篇長篇大論哦,小心!)

第五課中,已經涉及到很多實修的部分。在此,我想把教材中提到的幾個階段,根據自己的修行情況,作一個小結,請各位老師和同學斫正。小結分技術面和工程面兩個部分來敍述。

一、 技術面

1.觀照前行: 填滿生命空間的持咒/經文/聖號。這個,自己沒有很好地去做,主要是用觀心來替代的。效果確實很打折扣。仔細想來,自己其實是沒有沉下心去踏實做,非常慚愧。

2.觀照: 目的是把心穩定、伏住;主要任務是去摸索,所要觀照的是什麽,並通過提疑情反復驗證直至確認。

我的做法是:
a.收神(眼神柔和下來,神收入泥丸)、放鬆大腦和身體,令剛才收回的神從泥丸処漸漸下沉至膻中処,靠後背的部分。此時,能體會到大腦、後腦勺與後背上半部分整片的放鬆、以及膻中処的鬆開(如同握緊的拳頭鬆開了)。這一系列的放鬆,能讓人感覺和周圍空間的融合(冰塊在水中化開)。
b.有時候,身體或者大腦緊張,很難進入到放鬆的狀態中去。就算幾個動作都做了,整體還是感覺有點僵硬,沒有辦法徹底融化開去。
c.在靜態的時候,比如安坐著沒有人打擾,人可以維持在這種放鬆態中,但不是曬太陽時候那種漫無邊際的慵懶、舒適、微醺感,而是一種有“中心點”、又有“空間感”的清明。當然,這種清明感也很舒服。
d.有時候,即使是靜態,也會“執著”於這種狀態,而令呼吸略微緊張起來。此時,膻中會緊縮。這個時候,就要再次調整,令膻中鬆開,呼吸舒適均勻。
e.動態的時候,比如在行走中,會守住膻中后的那個點,整個神識仿佛挂在後背上半部分。有時候看書或者看視頻的時候,也會感覺那個點和眼睛一起在看。此時,大腦比平時認真揣摩問題的時候,確實要輕鬆一點。
f.教材中提到,要“明確找到那個點”,這是我目前找到的點。


3.照住:主要任務是“在明確地找到那個點以後,放下一切,安住在那個地方,即置心一処”。

我的安住體會:
a.因爲覺性不夠,時常一忙起來就忘了收攝安住。
b.想起來要安住的時候,很難一下子進入狀態,需要啓動一會兒,才能到達安住而放鬆的狀態。
c.在忙事情的時候,很難兼顧手頭的事情和安住這件事情。那個安住點,時不時就“掉了”,像頂著一個豎立的雞蛋,或者端著一碗很滿的隨時會溢出的水。
d.爲了不“掉”,在動態的時候(走路或者忙事情),就只能來“慢動作”。但是慢了一會兒之後,自己就沒有耐心了,直接忙活手頭的事情去了。或者,爲了穩固住那個點,就會同時去體會呼吸時候,膻中的起伏。只要起伏還在,那個點就還在。這樣的後果,通常是維持在一種略微有點憋氣的狀態中。
e.一次次地掉,一次次地撿起,一次次地調整狀態,非常需要耐心。發現自己很缺乏耐心。
f.上下班坐在班車上的時候,是很好的用功時候。能安住比較長的時間,體會到整體的空間感,呼吸的進出,心胸不再憋悶開始通透。
g.與其說是在找一個點,毋寧說是找一種清明的狀態,而且這種狀態能包容一切,任你如何忙碌,始終都在。起初這種狀態很微弱,需要刻意的努力去維持,且時不時就滑落到慣常的忙碌中去。慢慢地,這種狀態能較爲頻繁地出現了。


4.照見:

“在「照見」的領域裡,觀照一件事情時,不是從基礎步驟一個個繞一圈後,才走到核心,而是一進入狀況,便可以到達核心。”在「照住」園融之後,才是「照見」。我遠遠沒有這種體會,只是看過一些文字的描述。《心經》的經文裏就說“照見五蘊皆空”。照見蘊、處、界這三輪的聚合分散,看世事如同看天空雲朵的飄蕩,互相成片又各自分散;更進一步,要能照見五蘊作用的每一個細微步驟,在一個念頭從產生到滅去的過程裏,如何栩栩如生,想必會相當的壯觀吧。而此中需要的禪定功夫,也必定是極其深厚的。教材中描述道,“這時候它有個轉移,轉移到他會照見。「般若波羅蜜」這部分是生命的智慧,生命的智慧高到某個程度時,會發揮生命的作用;生命的作用,會將色身生命作用上的五蘊部分排除掉,而讓法身的生命作用發揮出智慧的功能。在這個前提下,才叫作「照見五蘊皆空」。”心向往之。



二、工程面

讀了教材之後,我理解到,原來工程面也有定位之說。之前,確實有這樣的困惑:既然是虛幻的世界,爲何要苦苦奮鬥?自己也開始摸索著修行的時候,也頗有“萬般皆下品,唯有修行高”的感覺,然而縂覺得自己的生命不夠活潑精彩,仿佛也有點不對勁,過於嚴肅認真而有些了然無趣。修行悟道,當然是最重要的事情,可是這種不對勁來自哪裏,如何消除,一直搞不明白。
教材上説道,“修行要懂得活潑一點,計較是意識形態,你要很清楚又能不計較,這才是修行。”這個讓人想到了修行中的幽默感。有時候看自己入戲,有時候看別人入戯,有時候看一幫人一起為一些事情小題大做,真的會覺得挺好玩的。比如有人為因地上的發願而大傷腦筋之類的。 :)

“如果你定位在一個鳥不生蛋的地方,當然毫無生命力。摸索階段是在摸索什麼?就是摸索出那一點能激發你生命力的地方。”且先不說自己是否體驗到了《華嚴經》裏所描述的生命的花園、佛陀的境界,光是聼師父講經描述,都向往地不得了。真想快點將它兌現出來。又若有明確的大願,一頭劄進去做,那不就是生命力最有力的激發麽?想想都覺得壯觀呢!
然,修行來不得半點虛的,得實實在在。剛才我自己羅列的那一長串問題,都是需要去克服的困難。有時候簡直“滿頭包”的感覺。但是,昨天,突然靈光一現,想到這滿頭包的感覺,其實也是工程面還不到位的體現。如果把修行看作是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即便是頭等大事,那麽,這件事情縂會被其他事情干擾的。如果把生活看作是修行中的一件事情,那麽生活中的林林總總都是修行的素材,好豐盛啊!我覺得這個工程面定位不錯,先嘗試這麽做去,看看會怎樣。

如此,技術面和工程面一起來,協調好,便可以愉快地在路上了。 


(這次作業又是長篇大論,讓老師和同學們看得受累了……)

9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四 4月 16, 2015 9:30 am

vita



王铮 寫到:(又是一篇長篇大論哦,小心!)


若非充滿生命力,如何"長篇大論"呢 Laughing

生活中的事亦不離因緣法,盡己所能,料理好它,無後顧之憂,方向自然就顯出來了。

試問離開五蘊交織的生活,何處再找個五蘊來空呢? confused

會不會,我們已經在路上,只是還未看清路上的風景?

10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四 4月 16, 2015 2:29 pm

conji2



王錚同學,您的報告總是這麼用心,別說受累,是受用啊!光是這份用心,就十分值得人學習。雖然今夜事務繁多,還是迫不及待地拜讀完畢。只是鄙人有些想法,今夜恐怕倉促之間說不清楚,近日內,會再特別提出與您商榷的,這一點還請您多多見諒囉 sunny

11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五 4月 17, 2015 3:52 am

王铮



vita 寫到:
王铮 寫到:(又是一篇長篇大論哦,小心!)


若非充滿生命力,如何"長篇大論"呢 Laughing

生活中的事亦不離因緣法,盡己所能,料理好它,無後顧之憂,方向自然就顯出來了。

試問離開五蘊交織的生活,何處再找個五蘊來空呢? confused

會不會,我們已經在路上,只是還未看清路上的風景?

谢谢Vita老师。您说的“料理好它,無後顧之憂,方向自然就顯出來了”,這些生活的能力,有為法的鍛煉,我也確實需要再加強。夢想多於實際行動,真是個尷尬的事情Smile。五蘊交織之外,沒有五蘊了。生活恒等於五蘊交織Very Happy。您說的對,還未看清,我總還是夢裏做夢、路上趕路,呵呵。

12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五 4月 17, 2015 4:27 am

王铮



conji2 寫到:王錚同學,您的報告總是這麼用心,別說受累,是受用啊!光是這份用心,就十分值得人學習。雖然今夜事務繁多,還是迫不及待地拜讀完畢。只是鄙人有些想法,今夜恐怕倉促之間說不清楚,近日內,會再特別提出與您商榷的,這一點還請您多多見諒囉 sunny

谢谢conji2老师在百忙中批复我的作业。商榷可真不敢,还请老师多指教。学生耐心等候。 Smile

昆明能怡



佛法绝不笼统,这句话真是非常到位,没有遇到师父之前,一直都是迷信(民间信仰)什么是正信 基本搅和在一起,对于很多概念的东西都是一把胡子乱抓,曾经遇到一位善知识对我说,学佛要走的远要深入经藏。。。虽然现在我也不算是深入经藏,但是对于佛法绝不笼统是有很深的认知了,这都是遇到了师父后建立起来的认知。
“行深”深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叫“深”?照见五蕴皆空,这里师父一再的提示我们“观照”“行深”“照见”层层递进自行深后转为照见五蕴皆空,这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这是修行次第的层层深入。
“观照”是观照自己,从这里下手。
对于“照住”我个人的理解是有点保认的味道,在实际的修行过程中,有这样的情况,比如为什么我功法的过程中是有启动,但是时间都很短暂,也许这就是我所认为的“瑞相”,因为“止”的功夫不到位,所以没有办法“照住”所以对于“照住”的理解,我个人觉得是和“止”的程度深浅是有绝对关系的,“止”的功夫越强大,对于“照住”的能力越长。呵呵呵。。也不知道对不对。在这个部分,师父也从行法上开示我们,如何去锻炼我们“止”的能力。还有就是提醒我们要有警觉性,杂讯很多,自己到底修行到什么样的情况,不要人云亦云,其实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感觉,正如师父说的,到什么样的情况,其实在修的时候自己是有感受的,避免自己高帽子戴一戴这样的情况发生,拜忏是必须的,这个中间其实是有些“急”的味道,我说我个人,我就发生过这样的情况,为什么都觉得自己修的很好了,那其实就是“急”也呈现出自信不足。说白了还是“成服”不够。傲慢作怪。这些我都在调整。这个当中对于人格性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了,人格性不健全不是不能入定,入定只要身体好,自己摄心的能力够强,应该不难,但是难是难在正知见的建立,没有正知见作为引导,入定后容易流于外道,走冤枉路。真有如履薄冰的感受。
师父常说我们要从第一步开始检验起,没有第一步,直接第二步不算,一直不知道所谓的第一步是指什么?正受回来以后明白了第一步就是入定,禅修必须置心一处,那一处不能安住,其他免谈,怎么修都没用。这也是一大“洗脑”。呵呵呵。。。

照见直达核心
“观照”是在寻找,找到定位的点出现,观照的阶段才结束,这是第一个,照住是要照住那个点,开始真正的修行,所以“正行”是从照住开始。现在明白了何谓“正行”了。禅修正行。
这一段中师父提到,有些修行人,修到后面对于世间的事情毫无兴趣,其实就从我个人的心路历程来说,这个阶段我走过,在没有入定以前就走过这样的阶段,这样克服起来可能相对于入定后再发生这样的问题要好纠正,可能这也是比较片面的认知。对于世间毫无兴趣,我个人的情况是师父开示中所谓的“三失道人”,这样的情况沉沦了有十年,一直没有找到方法超越,真正调整过来是在入华严这三年来突破的,一句话就是师父说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实践上就是事项上的处理一直呈现不出来一种积极乐观的正能量,逃避的成分很多,所以最终一直觉得自己成就就好,对于别人都可以忽略,也不在乎,很冷漠,这样的情况在地面组的大家庭中有很多改善,故而对于三缘念的提出,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感受到师父说的道场里要领职事的重要性。实际上就是从事项上教会我们如何圆融。

五蕴的产生与运作
五蕴:色、受、想、行、识
色身:地、水、火、风等等物理现象与生理现象何以,成为色身的生命。
在这个生命中大脑本身并不起作用。
大脑本身的作用:一是求生存,二是求安全。
我们被束缚的其实是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这就是受、想、行、识四蕴,我们人之所以反应很快,都基于心理现象,而我们最大的束缚来自于社会现象的意识形态。
这一点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在破这种所谓的社会带来的观念,往往都扣上叛逆、不孝的罪名,我是背负过这样的罪名,不想被这些社会带来的观念所逼迫,打破这样的意识形态。自然我觉得虽然迎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可是也并非圆融,感觉从事项上改变虽然很大,可是总感是从枝末在调整,真正的大自在应该是来自于“置心一处”去破五蕴的形成。
蕴:即是作用,是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操纵我们的那个作用。
这个作用发生在哪里?
发生在“处”、“界”两个点上。
“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
“界”色、身、香、味、触、法。这就是三轮体空。就是“蕴、处、界”那出三界是什么?突然明白了,出三界就是“蕴、处、界”!
“照见五蕴皆空”事实上讲的就是缘起法,因缘而生 因缘而灭。
师父举了一个给乞丐钱的例子,其实也非常深刻。
因而了解因缘起,造成三轮和合体空的现象产生,我们才知道五蕴皆空是这么来的。所以空性并非凭空而来,不是你说空就空了,要经过深沉的时空、努力,才能感受得到。真实非常赞叹师父。去实践兑现才是硬道理。

昆明能怡
2015年4月20日

14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一 4月 20, 2015 2:21 pm

conji2



王铮 寫到:(又是一篇長篇大論哦,小心!)

   第五課中,已經涉及到很多實修的部分。在此,我想把教材中提到的幾個階段,根據自己的修行情況,作一個小結,請各位老師和同學斫正。小結分技術面和工程面兩個部分來敍述。

..................................................................................
  如此,技術面和工程面一起來,協調好,便可以愉快地在路上了。 


  (這次作業又是長篇大論,讓老師和同學們看得受累了……)

王錚同學,本來已寫完要回覆給您了,沒想到一個「網頁過期」,將所回應的內容全部取消,不禁令人感嘆,連網路世界中也逃不過無常啊!

您這次的作業,與您一貫的風格一樣,總是那麼地用心,這一點十分值得人學習。鄙人拜讀後,有幾點想法陳述如下,是否精當,還請您再行思考。

在這次報告中,最主要的問題,應該是在您提到的「教材中提到,要“明確找到那個點”,這是我目前找到的點」的部分,您主要是用近似於守竅的方法來進行。對此,鄙人認為,還是回到和上的說法上來看,會比較清楚。和上在本章中說:

要用「填滿生命空間」的訓練法來充實我們的資糧道。初學者可由「十六字洪名」或《心經》、〈大悲咒〉入手;層次高的,則從〈華嚴經咒〉、〈集一切福德圓滿陀羅尼咒〉或〈華嚴經心咒〉直接下手。日常生活中只要不需要用心(conji2按:不用大腦),就持咒帶進去,填得愈滿,福德資糧愈大,生命的改變也愈明顯。

要照見並不難,問題在於照見前面的功夫,是否穩固了。

在觀照時常常會跑掉,前面提過,初學佛最好選用一個方法,把資糧道的基礎打好(conji2按:基礎打好否,便是會不會常跑掉的關鍵)。用什麼方法呢?用「填滿生命空間」的方法初學的可以先訓練誦念「十六字洪名」或《心經》、〈大悲咒〉;如果層次很高,則從〈華嚴經咒〉、〈集一切福德圓滿陀羅尼咒〉或〈華嚴經心咒〉直接下手。(conji2按:不論初學或高層次皆有入手法)

現在從這裡用心,弄清楚一分鐘念多少、十分鐘念多少、一小時念多少,再以這些大小不等的單位,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那些破碎的時間。日常生活中只要毋需用心時(conji2按:不用大腦),就持咒帶進去。走路、散步、晨跑、搭車、搭電梯……等等,可以不用腦筋的時候(conji2按:不用大腦),你就提起來。……這樣去填滿。此時,就可以開始觀照自己。(conji2按:注意!可以「開始」觀照的時間點在此。)

觀照怎麼進行?剛才所提的,是個下手處,是很簡單的法門。

觀照這個階段,只是先把心穩定、伏住而已,你要開始去摸索(conji2按:不是用大腦「設定」),所要觀照的是什麼?

這點一定要注意,第一步,觀照的地方一定要好好下功夫,不要嫌囉嗦、麻煩。

觀照的功夫一定要下。下了功夫之後那個點就會出現(conji2按:注意!是「出現」,不是用大腦「設定」),點出現以後就可以安住在那裡,也就照得住了

「觀照」時是在尋找,找到定位的點出現(conji2按:注意!是「出現」,不是用大腦「設定」),觀照的階段才結束(conji2按:前一階段若未踏實完成,進入後一階段只會徒增無謂的挫折感,增長自己的「退心」而已)。

我跟各位談的不是這個法門,而是一個行者的「心境」狀況。你會歷經這三大階段:第一階段在混沌、混亂、心不定的狀況中。你在這個階段要自己想辦法將心安定於某處,那個地方必須找到(conji2按:注意!是「找到」,不是用大腦「設定」)。

「照住」以後,我們已經將心安住在某個狀況裡。


而和上在第三章中,曾說過:

識性對塵境的部分,並不是這部經所教的行法,這是第一點要指出來的。第二點要提出的是,這部經所教的行法是用「根性」。

從根性出發,真實的生命就會兌現,那時你才有可能談生命、談心。否則,我們現在所談的心,或心的作用如何,都還只是大腦的活動、大腦的作用!去注意看看,緊張時是哪裡緊張?一定是大腦緊張,不然那個心是在哪裡?其實你講的心,就是大腦的作用。當你大腦作用,腦波頻率快速時,就是緊張時刻;當你躺在海邊享受日光浴,欣賞著藍天白雲,眼睛慢慢瞇起來時,腦波一定很遲緩,對吧?你說我的心都沒有作用,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只是……風來被俘虜了而已,對不對?那是大腦作用的狀況。

要想「生命自在」,須先停住妄想,克服妄想自在;若要「知識自在」,得先除掉「慾望自在」。當慾望的追求能夠終止之後,知識的自在就會純化;知識一純化,你就會專一,專一其實就是「定位」,此時縱向思惟模式就會產生;當縱向思惟模式產生時,你會開始深化。


總結以上所言,和上的方法,是捨識用根而修,絕不會有副作用。然而,您提到的幾種情況:
時常一忙起來就忘了收攝安住。(conji2按:「大腦」忘了)
想起來要安住的時候,很難一下子進入狀態,需要啓動一會兒,才能到達安住而放鬆的狀態。(conji2按:「想起來」(大腦),「要」(欲望))

還有其他部分,以您的穎悟,自然無須一一舉出。而需特別留意的,是您提到「維持在一種略微有點憋氣的狀態中」。若以此為常法,恐時日一久,易生流弊,不可不慎!而會產生這種種情況的關鍵,其實,您在一開頭便已為我們指了出來:

1.觀照前行: 填滿生命空間的持咒/經文/聖號。這個,自己沒有很好地去做,主要是用觀心來替代的。效果確實很打折扣。仔細想來,自己其實是沒有沉下心去踏實做,非常慚愧。


修行之法,其實別無奇特,只是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水到」自然「渠成」,您覺得呢?和上的心經之別於坊間的心經,可貴之處便在於行法的部分啊!

以上的長篇大論,辛苦您看了!真心希望您能越來越好!祝福您! sunny

15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三 4月 22, 2015 3:48 am

王铮



conji2 寫到:
王铮 寫到:(又是一篇長篇大論哦,小心!)

   第五課中,已經涉及到很多實修的部分。在此,我想把教材中提到的幾個階段,根據自己的修行情況,作一個小結,請各位老師和同學斫正。小結分技術面和工程面兩個部分來敍述。

..................................................................................
  如此,技術面和工程面一起來,協調好,便可以愉快地在路上了。 


  (這次作業又是長篇大論,讓老師和同學們看得受累了……)


以上的長篇大論,辛苦您看了!真心希望您能越來越好!祝福您! sunny

真是萬分地感激Conji2老師的指導。這兩天我自己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爲何自己一直不能順利地走入觀照的實修。我考慮到的是之前的方法可能有誤,所以改用師父的參禪金三角的方法來嘗試。然後平日用持十六字洪名的方法,想起來就做。這樣,感覺是比以前雜亂無章的做法好很多。但是,還是在迷糊中。
今天,看到了老師給出的指導,知道了問題所在。“找到那個點”--我理解成用大腦去設定了。想當然爾地把自己安置在一種狀態中。而這個找到,是在“填滿生命的空間”的修持中自然出現的那個點,不是人爲去設定的!這是我理解下來的關鍵所在。“修行之法,其實別無奇特,只是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與大腦,真是麥芒對針尖,直接對著來了,大腦就是愛不凡。如何不用大腦,真是個行法的関卡。
再次感謝Conji2老師的指導。

16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四 4月 23, 2015 8:31 am

conji2



昆明能怡 寫到:佛法绝不笼统,这句话真是非常到位,没有遇到师父之前,一直都是迷信(民间信仰)什么是正信 基本搅和在一起,对于很多概念的东西都是一把胡子乱抓,曾经遇到一位善知识对我说,学佛要走的远要深入经藏。。。
...........................................................................
因而了解因缘起,造成三轮和合体空的现象产生,我们才知道五蕴皆空是这么来的。所以空性并非凭空而来,不是你说空就空了,要经过深沉的时空、努力,才能感受得到。真实非常赞叹师父。去实践兑现才是硬道理。

昆明能怡
2015年4月20日
能怡同學,這週又有「突然明白了」,又有「呵呵呵。。。」,這真是迷人且樂觀的正能量啊!︿︿
看到您對於自我人格性的深刻觀照與用心提升,這不也是一種「觀自」與「行深」嗎? sunny

17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四 4月 23, 2015 8:37 am

conji2



王铮 寫到:
conji2 寫到:
王铮 寫到:(又是一篇長篇大論哦,小心!)

   第五課中,已經涉及到很多實修的部分。在此,我想把教材中提到的幾個階段,根據自己的修行情況,作一個小結,請各位老師和同學斫正。小結分技術面和工程面兩個部分來敍述。

..................................................................................
  如此,技術面和工程面一起來,協調好,便可以愉快地在路上了。 


  (這次作業又是長篇大論,讓老師和同學們看得受累了……)


以上的長篇大論,辛苦您看了!真心希望您能越來越好!祝福您! sunny

真是萬分地感激Conji2老師的指導。這兩天我自己也在思考這個問題,爲何自己一直不能順利地走入觀照的實修。
.........................................................
“修行之法,其實別無奇特,只是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與大腦,真是麥芒對針尖,直接對著來了,大腦就是愛不凡。如何不用大腦,真是個行法的関卡。
再次感謝Conji2老師的指導。
不敢當!是您的悟性好! sunny

184/9 第五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4/9 第五課討論區 周一 4月 27, 2015 6:37 am

Admin


Admin

大家好,

[心經(一) 第五課學員心得整合] 彙整完成,歡迎大家至下列網址觀看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4SNGn75DvulZ2lrNjJxaThUR00&authuser=0

敬祝  如意

華嚴學苑  合十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