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5/25 第十課討論區

+2
jsmtseng
Admin
6 posters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5/25 第十課討論區 Empty 5/25 第十課討論區 周四 1月 22, 2015 7:20 am

Admin


Admin

《非常心經》(一):第十章 智慧從這裡發生
附件
5/25 第十課討論區 Attachment10.心經(一)第十課--智慧從這裡發生.doc
您無權下載這里的附件。
(111 Kb) 下載 2 次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25/25 第十課討論區 Empty jsmtseng 周日 五月 31, 2015 11:20 am

jsmtseng



十二因緣四等智觀之所得及佛智四階: 下智觀得聲聞菩提,中智觀得緣覺菩提,上智觀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得諸佛菩提。下智觀與中智觀所得到的稱為「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二乘),其上智觀所得者稱「道種智」,上上智觀所得到的則稱「一切種智」。

修行要有所覺知「因果律」:其是指當「因」一種下時,「果」就已經在旁邊等了,等著「緣」到來,「緣」若不出現,果就不兌現。因此,「緣」移到哪裡,「果」就在那裡兌現,修行的關鍵在此;故又稱為「因緣法」;因為「緣」不定,所以「無常」才會現前。

經文「諸法空相」的「空相」共有六個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般若經典裡,龍樹菩薩的《中觀論》則稱之為「八不中道」,它有「八不」(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但此處講的是六相。這六個通常被分成三對:不生對不滅、不垢對不淨、不增對不減。這是很簡單的一個看法,然而事實上卻常常弄錯了。

智慧的產生從蘊、處、界及緣起。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基本上物理現象本身是不起作用的,假若真能不起作用而又能活下去,那就是用「根性」;倘若一起作用,五蘊就產生了,首先產生的是「色」,¬¬¬¬----受、想、行、識;作用從第一層次來講,是心理作用產生了。但生命的現象,則是在這地方起作用的,叫作「緣起」。從十二因緣來看,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產生「名色」,名色接著是「六入」,再來就是「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一共分十二個階段。

《心經》經文「空中無色」的「無」,反映出來的就是「一切唯心造」。根接觸六塵境界而產生作用,稱為「三輪」,三輪的作用都是因為「緣起」,所以「體空」。因此,一切萬法皆因三輪緣起而體空,此即是整個佛法智慧上面的總說。

生命現象有四個層次:
第一個是「十二因緣」,即「十二有支緣起」,這通常是講聲聞。
第二個是業感緣起,這是緣覺,即業所感應。
第三個真如緣起,這是菩薩的生命。
第四個是無礙法界無盡緣起,這是法身大士,即我們華嚴所講的部分。

整個般若系統裡面所講的智慧,主要依照以上四者,若從修行立場來講,還得加入「苦集滅道」。這四個層次來看,先講「五蘊」,再看它反過來講的情況。前半段的部分是從「五蘊」來看它與「空」之間的關係,最後要做結論前,它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亦即「空中無五蘊」。這個「空」指的是本體;本體當中沒有「三有性」。前面談到「諸法空相」時,曾提過「三無性」。前面是從「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一面講的;現在反過來講,所以「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它先從「一切法來看空相」,然後再從「空來看一切法」。

生命的思惟必須從兩方面來,所以經文先從「諸法」講「空相」,再從「空」來看「一切法」。這是在講智慧,華嚴稱此為「雙回向思惟」,這樣推過去可以,接著要思考留意到從那邊推過來可不可以。

佛法中有一個基本架構,可供判斷知見的正確與否,就從他講出來的再推回去,看看是否行得通?不通就不對了,但一般人通常不會運用這種邏輯、思惟模式。既然「諸法空相」,那麼「空」與「一切法」是什麼關係?一切法是空,那麼空是不是一切法?由於前面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於是將「空中」總稱為「無」。我們講一切法本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所以才有一切萬法出來,這就是「三有性」,進入「空相」則變成「三無性」。因此,從「空」來看就沒有「三有性」,只有「三無性」。既然沒有「三有性」之類,則無「色無受想行識」,這個很清楚了。

「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根,即「處」的部分;「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塵,即「界」的部分;「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就是六識。「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因此,經文講到這裡乃六根、六塵、六識皆無,亦即十八界全無。它由「空中無色」這個方向開始講,也就是它不再重述前面的理了,因為此理一通,後面全都適用。

前面講的是六根與六塵,即十二入,這地方再加一個六識就成十八界,假如再加上前面「不異空」與「即是空」的四句,要講的就很多了。前面提過,這些法是從「三有性」來講的,但於空中,則無三有性。換言之,一切法都是空相,又反過來了,就變成這樣。一切法是空相的話,一切法都可以入「圓成實性」的「相無性」,它是從這個情況來看。

當六根與六塵相接觸時,能夠不起識性的作用而能運作,亦即一切唯心造的「唯心造」不造了,直接以「薩婆若海」的部分來運作,也就是用根性而不用識性。用根性則諸法空相,此時,空中無一切法。六根、六識、六塵在運作的時,要捨識用根其實很簡單,就是不用識性去行動就對了,亦即不用大腦--不用大腦解決問題、不用大腦來生活。因此真正不用大腦的人,是認真生活的人,不用大腦去計較,但是用大腦認真工作是需要的,這點一定要弄清楚。

35/25 第十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25 第十課討論區 周日 五月 31, 2015 2:05 pm

conji2



sunny

45/25 第十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林聿青 作業繳交 周一 6月 01, 2015 3:22 am

cloudgarden



佛法講因果,其實因果是一體兩面,需要有「緣」來串連,「因果律」實際上是「因緣法」。緣不定,故無常;假如,因果是直接關連的單一直線關係,無常就不會存在。「緣」之所以不定,是因為「緣」之所成,是「因」的組合,組合的可能性有無量無邊不可計,修行的目地就是在改造自己的生命,將這些組合重新排列。

生命,如果在六根接觸六塵時不起作用而能活下去,即是用根性。然而,學佛的重點不是要「不起作用」,而是在起作用時能夠自己做主。捨識用根或轉識成智,就是要能夠自己掌握住「因」的組合,使其作用符合真理;但在這之前,我們必須先能夠分別根性與識性的不同,熟悉其流轉的過程,才知道如何在識性的狂流中逆轉而上。

透過「三有三無性」來改變觀念,不管是從一切法來看空相,或是從空來看一切法,都是沒有衝突的,這種雙迴向的思惟方式才能夠探入本體的空性,真正去體驗生命的真相。
和上問:空與一切法的關係是什麼?
我從三有三無性之中體會的答案是:
一切法唯心造,未造之前,一切法實為無,三有性是由心所造,造之前什麼都沒有,是三無性,造之後即為有。因此空中沒有三有性,故「諸法空相」,一切法即是空,空即一切法。「性空者,謂諸法實相也」《肇論》,就是將空與一切法的關係,透過三有三無性而轉換過來的思維方法。
然而,空雖然不是造出來的,卻是恆在的,而且是恆動,恆在不斷作用的。關鍵在於,空是一切法的原型,可起用;一切法是空的定型,本體仍無,但所謂定型則不動,已死,若再執著就更死定了。
心經的「諸法空性」就是將相與空直接連結,沒有細說「性空者,謂諸法實相也」的轉換關係與過程。修行的極致就是要將觀念的轉變過程,熟練到無影無形,立刻直達究竟,體相用三者合一而運作。

55/25 第十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25 第十課討論區 周一 6月 01, 2015 7:08 am

conji2



聿青同學的體會,說得明白,很令人受益啊! sunny

65/25 第十課討論區 Empty 李威立 周二 6月 02, 2015 12:57 am

Will Lee



上個星期有緣坐了幾天的禪修,大部份的時間像印刷機一般製造妄想,加上偶爾昏沈一下,禪修的功力有待加強。不過禪修的師父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有幫助,也跟這一課的內容有所共鳴:「現代人對每分每秒要遠離痛苦,要舒服快樂的心態是很危險的。」我反省了一下,打坐時一想睡,第一個反應就是:完蛋了,像睡覺,可不可以不要像睡覺。生活好像也是這樣,一遇到苦,馬上就是「不要」,必較大的事情還能感受到提醒自己,必較細微的,慣性比較深的,我一定還是傻傻的,讓他無限次重複發生。色與空的關係要怎麼體會?我想「不要」一定不是方法之一。師父說「若要實際見真章,那必須等境界來了才知道」也說了「遇到塵境時該如何處理,那就是開始修行了。」心情好,精神好的時候,學佛特別開心。必較不順心的塵境來時,很容易就把佛法拋去天霄雲外,喪失修行的好機會。師父說「當你遇到境界便開始對立,計較的時候,便是用了大腦,反之能夠化解,包容這種對立的情況,便是開始試這不用大腦了。」

師父說「智慧的產生要從這四個來—蘊,處,界,及緣起。」是不是智慧的產生從虛幻的世界來?我在生活的過程中,多多少少(可能只有多多)有逃離所謂現實生活的想法。就像打坐時腳痛,打瞌睡,一遇到他們,如過馬上頭就轉開,就喪失了智慧產生的機會,因為沒有真正的面對,感受到。生命的智慧是不是也是一樣道理,從百分之百的面對而開始?

75/25 第十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25 第十課討論區 周二 6月 02, 2015 11:24 am

conji2



面對它 接受它 處理它 放下它 sunny

王铮



這一課,教材中說到了智慧的發源地。

學佛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 在修行中,對於經典所教的十二因緣,不同的思維模式(下智觀、中智觀、上智觀、上上智觀),決定了所成就的智慧等階。 然思維模式,也是一個逐漸形成、強化的過程。


聽聞經典,實修實證,就是一個思維模式建立和強化的過程。

教材中提到了對《金剛經》中「為什麼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解釋的一種現象,稱這樣有解釋等於沒解釋,並且認為是下下智觀的表現。 「因為這只是一種情緒上的接受,接受它的語言,並未接受到它的理論,所以不知道它在講什麼。 這裡面是有理論的,可是我們都用簡單又膚淺的方式帶過去,以致佛法無法深入,而這也正是我們無法深切體驗、感受生命的原因。 」反思這種情況,在自己身上也是非常多的,這就是不用心,用「簡單膚淺的方式帶過去了」,連理論的接受都是囫圇吞棗的,更遑論深入學習和實踐應用了。 這是第一個妨礙自己智慧成長的地方。

第二個地方,教材中提到了「雙回向思維模式」和「整體架構的思維模式」。 這個,是在聽聞經典,學習經典的時候,在文字知識之外的隱性的東西,如同經典的骨架。 然而,這個經常會被學習者所忽略。 別說是經典,就是我們平常學習一門專業,也是這樣的。 如果沒有「整體構架的思維模式」,感覺新知識塞了一腦門,不知道如何運用運用這些知識來發揮出應用的功效來。 如果沒有「雙回向思維模式」的反復推敲,新知識是不是被理解正確了,也是個問題。 想想真可怕,花了時間精力,學了一堆不知道是否理解正確的知識,也沒有辦法用起來的知識,不是浪費生命麼?倘若我們在學習一個東西的時候,能停下來,總體思考一下它的構架,瞭解構架中各個知識點的互動關係,相信對後續的應用會有幫助。 然後對構架中核心的理念,反復推敲,直到確信理解上是對的,也對後續的應用驗證會有很大的幫助。

經典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思維模式,可供有心的學習者提煉學習和應用。

第三個地方,意識到思維模式對自己認知的制約,建立更好的思維模式的時候,也需要訓練強化,才能運用純熟。 否則,很容易又掉入舊的思維模式中去了。 至於是不是已經純熟,就看實際應用了。


這些,看起來很粗線條的思維模式,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在聽聞學習求證的道路上能走得多深多遠。 然而,修行畢竟不是在大腦中進行的。 上述這些認識,與我自己而言,算是大腦學習的一種方法論上的認知。



進一步而言,人和人之間的不同,在教材裡,也給大致分了一下:大腦的思維模式和生命的思維模式。 並且,還特別澄清了什麼是大腦的思維模式,它和我們日常工作中處理事務時的「用大腦」有何區別;什麼是不用大腦的生命的思維模式,它和不負責任、沒頭腦有何區別。 因為這種澄清,感覺行為上有了明確的指導,可以更好地奉行。 摘錄特別有感觸的幾段:

“要捨識用根其實很簡單,不用識性去行動就對了,亦即不用大腦--不用大腦解決問題、不用大腦來生活。”

“真正不用大腦生活的人,是認真生活的人,他專心投入地做,但不問為什麼……真正認真工作的人不會計較,不會計較的人是不用大腦的,留意這點喔!他就認真地做,既然領這份薪水做這件事,就很認份地把事情做好,至於別人看到沒?欣不欣賞?那不是他的事。若是會去注意別人看到沒、欣不欣賞,這就是用大腦了。我們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

“因此真正不用大腦的人,是認真生活的人,至於不負責任的人,不是不用大腦,而是他本來就沒責任心,不要怪到佛教理論上,那完全無關!”

“要留意這地方,用根性的人是真正不用大腦去計較,但是用大腦認真工作是需要的,這點一定要弄清楚,否則常會被誤解而搞混亂了。當然,「不用大腦」這個詞彙是我提出來的,你在運用上可能有很多方面不太能夠符合我所指的那個標的,所以要慢慢把它釐清。「遇到塵境時該如何處理」,那就是開始修行了!當你的處理方式傾向用大腦之時,大腦就開始對立了。為何這麼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有須彌山,所謂「須彌山」就是人、我對立。人、我對立是通稱,一切的對立都是。所以當你遇到境界便開始對立、計較的時候,便是用了大腦,反之能夠化解、包容這種對立的情況,便是開始試著不用大腦了!”
“各位,你若是真的很聰明、能幹,最好是進佛門,因為你會在菩提道上斤斤計較,而不是在世間的人我是非上計較。人我是非的計較只有淪為墮落,而且會壞事做盡;在菩提道上斤斤計較,卻能突飛猛進。這是兩個方向啊!”

“「遇到塵境時該如何處理」,那就是開始修行了!”相信在具体实践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知道不要去计较,可是那个心就是不能安抚,“那就是修行开始了!”;感觉被人欺负了,就是咽不下那口气。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了,倘若不能处理,就只能整天忙着人我斗争了。

“因此我們常提醒各位,不要怕被人欺負。人家占我們便宜是他倒楣,你有便宜給人家占,足見你還有福報,他不會把你全搶光,除非你有宿業,前輩子和別人一鼻孔出氣做壞事,現在因緣果報現前,必須一個個還掉,否則在正常情況下,人家能騙你的不多啦!你的心量、生命品質在這部分所獲得的,會比所失去的來得大,而且下輩子或是下一回所兌現的,還會更多。”

“你命中有的,自然就會到,該給你的,還是會給你,不用擔心!送給人家又怎樣?幹嘛那麼吝嗇?人家送給你,你好高興,送給別人你就不快樂?這點要留意啊!”

“認真做我們應該做的,不要去計較,慢慢的,你會發現因緣在轉化的過程很美!”


倘若生活中,自己也能做到這樣的轉念,心裡一定會坦然很多,而且在實修上取得真正的進步。 (祈願凡見聞者得真受益!Smile )

上述這些,都是大腦的思維模式和生命的思維模式下的差異,再深層來說,就是用識還是用根的差異。


六根接觸六塵,一切開始見分曉。

最近還聽了和上《禪觀》的視頻講經,知道舍識用根的程度之高。 現在能做的,就是朝著這個智慧的源頭調整自己,努力前進。

95/25 第十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25 第十課討論區 周四 6月 04, 2015 9:31 am

conji2



「捨識用根」程度雖高,卻是人人都可以下手的喔!試試看! sunny

105/25 第十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25 第十課討論區 周五 6月 05, 2015 7:08 am

王铮



conji2 寫到:「捨識用根」程度雖高,卻是人人都可以下手的喔!試試看! sunny

好的,不惧怕! :)

115/25 第十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5/25 第十課討論區 周五 6月 26, 2015 9:46 am

Admin


Admin

大家好,

[心經(一) 第十課學員心得整合] 彙整完成,歡迎大家至下列網址觀看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4SNGn75Dvulb1l2R0dQdnJmcXM

敬祝 順心吉祥

華嚴學苑 合十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