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課,教材中說到了智慧的發源地。
學佛的成就,是智慧的成就。 在修行中,對於經典所教的十二因緣,不同的思維模式(下智觀、中智觀、上智觀、上上智觀),決定了所成就的智慧等階。 然思維模式,也是一個逐漸形成、強化的過程。
聽聞經典,實修實證,就是一個思維模式建立和強化的過程。
教材中提到了對《金剛經》中「為什麼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解釋的一種現象,稱這樣有解釋等於沒解釋,並且認為是下下智觀的表現。 「因為這只是一種情緒上的接受,接受它的語言,並未接受到它的理論,所以不知道它在講什麼。 這裡面是有理論的,可是我們都用簡單又膚淺的方式帶過去,以致佛法無法深入,而這也正是我們無法深切體驗、感受生命的原因。 」反思這種情況,在自己身上也是非常多的,這就是不用心,用「簡單膚淺的方式帶過去了」,連理論的接受都是囫圇吞棗的,更遑論深入學習和實踐應用了。 這是第一個妨礙自己智慧成長的地方。
第二個地方,教材中提到了「雙回向思維模式」和「整體架構的思維模式」。 這個,是在聽聞經典,學習經典的時候,在文字知識之外的隱性的東西,如同經典的骨架。 然而,這個經常會被學習者所忽略。 別說是經典,就是我們平常學習一門專業,也是這樣的。 如果沒有「整體構架的思維模式」,感覺新知識塞了一腦門,不知道如何運用運用這些知識來發揮出應用的功效來。 如果沒有「雙回向思維模式」的反復推敲,新知識是不是被理解正確了,也是個問題。 想想真可怕,花了時間精力,學了一堆不知道是否理解正確的知識,也沒有辦法用起來的知識,不是浪費生命麼?倘若我們在學習一個東西的時候,能停下來,總體思考一下它的構架,瞭解構架中各個知識點的互動關係,相信對後續的應用會有幫助。 然後對構架中核心的理念,反復推敲,直到確信理解上是對的,也對後續的應用驗證會有很大的幫助。
經典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思維模式,可供有心的學習者提煉學習和應用。
第三個地方,意識到思維模式對自己認知的制約,建立更好的思維模式的時候,也需要訓練強化,才能運用純熟。 否則,很容易又掉入舊的思維模式中去了。 至於是不是已經純熟,就看實際應用了。
這些,看起來很粗線條的思維模式,卻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在聽聞學習求證的道路上能走得多深多遠。 然而,修行畢竟不是在大腦中進行的。 上述這些認識,與我自己而言,算是大腦學習的一種方法論上的認知。
進一步而言,人和人之間的不同,在教材裡,也給大致分了一下:大腦的思維模式和生命的思維模式。 並且,還特別澄清了什麼是大腦的思維模式,它和我們日常工作中處理事務時的「用大腦」有何區別;什麼是不用大腦的生命的思維模式,它和不負責任、沒頭腦有何區別。 因為這種澄清,感覺行為上有了明確的指導,可以更好地奉行。 摘錄特別有感觸的幾段:
“要捨識用根其實很簡單,不用識性去行動就對了,亦即不用大腦--不用大腦解決問題、不用大腦來生活。”
“真正不用大腦生活的人,是認真生活的人,他專心投入地做,但不問為什麼……真正認真工作的人不會計較,不會計較的人是不用大腦的,留意這點喔!他就認真地做,既然領這份薪水做這件事,就很認份地把事情做好,至於別人看到沒?欣不欣賞?那不是他的事。若是會去注意別人看到沒、欣不欣賞,這就是用大腦了。我們只要把自己的事做好!”
“因此真正不用大腦的人,是認真生活的人,至於不負責任的人,不是不用大腦,而是他本來就沒責任心,不要怪到佛教理論上,那完全無關!”
“要留意這地方,用根性的人是真正不用大腦去計較,但是用大腦認真工作是需要的,這點一定要弄清楚,否則常會被誤解而搞混亂了。當然,「不用大腦」這個詞彙是我提出來的,你在運用上可能有很多方面不太能夠符合我所指的那個標的,所以要慢慢把它釐清。「遇到塵境時該如何處理」,那就是開始修行了!當你的處理方式傾向用大腦之時,大腦就開始對立了。為何這麼說?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有須彌山,所謂「須彌山」就是人、我對立。人、我對立是通稱,一切的對立都是。所以當你遇到境界便開始對立、計較的時候,便是用了大腦,反之能夠化解、包容這種對立的情況,便是開始試著不用大腦了!”
“各位,你若是真的很聰明、能幹,最好是進佛門,因為你會在菩提道上斤斤計較,而不是在世間的人我是非上計較。人我是非的計較只有淪為墮落,而且會壞事做盡;在菩提道上斤斤計較,卻能突飛猛進。這是兩個方向啊!”
“「遇到塵境時該如何處理」,那就是開始修行了!”相信在具体实践的时候,一定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知道不要去计较,可是那个心就是不能安抚,“那就是修行开始了!”;感觉被人欺负了,就是咽不下那口气。这种情况太多太多了,倘若不能处理,就只能整天忙着人我斗争了。
“因此我們常提醒各位,不要怕被人欺負。人家占我們便宜是他倒楣,你有便宜給人家占,足見你還有福報,他不會把你全搶光,除非你有宿業,前輩子和別人一鼻孔出氣做壞事,現在因緣果報現前,必須一個個還掉,否則在正常情況下,人家能騙你的不多啦!你的心量、生命品質在這部分所獲得的,會比所失去的來得大,而且下輩子或是下一回所兌現的,還會更多。”
“你命中有的,自然就會到,該給你的,還是會給你,不用擔心!送給人家又怎樣?幹嘛那麼吝嗇?人家送給你,你好高興,送給別人你就不快樂?這點要留意啊!”
“認真做我們應該做的,不要去計較,慢慢的,你會發現因緣在轉化的過程很美!”
倘若生活中,自己也能做到這樣的轉念,心裡一定會坦然很多,而且在實修上取得真正的進步。 (祈願凡見聞者得真受益!
)
上述這些,都是大腦的思維模式和生命的思維模式下的差異,再深層來說,就是用識還是用根的差異。
六根接觸六塵,一切開始見分曉。
最近還聽了和上《禪觀》的視頻講經,知道舍識用根的程度之高。 現在能做的,就是朝著這個智慧的源頭調整自己,努力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