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 第十一課作業
第十一課所講的內容,正是最近自己一直在關注的。
這6月6、7兩日,在網上聽師父在廣州大佛寺的講座直播《禪觀與生命科學》,師父說到了實相界、現象界和意識界。 我們的生活是一種現象,可是我們通常生活在虛妄的意識界裡。 而修行要做的事情是從現象界往實相界走。
之所以喜歡這個說法,是因為這個說法旗幟鮮明地告訴我們正確的方向以及我們是如何南轅北轍的;或者說,它高屋建瓴地把真、俗同時看透了。 一個人,無論怎樣的才高八斗、高明能幹、風光無限,如果是在意識界裡折騰,則終究是空花水月;反之,如果是在趨近實相界,則即便看起來笨拙,也有種大巧若拙的味道,或者獨立遺世的瀟灑。如今这第十一课,便是这真、俗的大解密。
教材中已經粗略地分析了為何意識界是虛妄的,我們的心念是如何生住異滅的。 期間,下手之處就是看住自己的劇烈念頭,比如衝動、強烈的習氣、劇烈的情緒等,如同馴服烈馬一般。 這馴服的過程,就是我們提高自己修養的過程。 這是一方面,去清除這些大的已經存在阿賴耶識中的大污染;另一方面,則是減少外來污染的侵蝕。 外來污染得逞的主要原因有:吸收外在資訊太多太雜、識性訓練強化(邊吸收外來雜訊邊自己製造資訊)、負能量不能及時排解而被壓抑累積。 所有這些,都障礙著我們走向實相界。
心經,則告訴我們無六識、無六塵、無六根。 教材中明確點出,所謂舍識用根,是不用識也不用根。 「‘用根性’的時候,其實就是不用那些東西」,「至於如何用根性,無可言喻,一旦進入那個境界,你自然就明白,沒有為什麼,因為那是生命的本質。 ”
所以,進一步而言(完成修養,走進修行領域),當我們已經能夠看清楚第一念和第二念的時候,也正是舍識用根的分水嶺:往識走進虛幻的意識界還是往根走進薩婆若海。 而那個第一念,我們幾乎「從未見過」,如何來捕捉第一念並找到第一念產生的原點呢?教材給了一些啟發性的問題,相信真是到了那種定力程度,這些啟發幾乎是「醍醐灌頂」的。 比如「在六塵境界裡,六識的接觸當中,它屬哪個塵境?是聲塵?還是法塵在起作用?或者是......? 你慢慢融入以後,會找到那個原始出處」 是聲塵還是法塵,確實我們的耳朵聽到的聲音中如果帶入了意識形態,則是法塵;如果沒有帶入,就是聲塵,如何不用那已經習慣了的識性去了知進入耳朵的聲音中有沒有附帶意識形態?知道而不判斷,不判斷但是知道。
"「識性」是什麼? 先弄清楚,若能找到那個原點,就真的是在修行了。第二念與第一念之間,第一念怎麼來的? 從那個地方開始! 所以一定要留一點時間,讓自己靜下來感受心念產生的那個剎那,能不能捕捉到念頭而不讓它進入到第二念?"
關於這個,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次打坐經歷。 有一次在打坐的時候,其實也還沒有很靜,突然心裡冒出一個念頭,讓自己頓時心煩。 而這個念頭,壓根和現實掛不上鉤。 類似于突然冒出媽媽用冷水煮雞蛋的念頭,並對這個用冷水煮非常厭煩,而當時媽媽壓根不在家,也沒有人在煮雞蛋。 這次經歷讓我知道念頭的荒唐和它的不期而至。 倘若我被冷水煮雞蛋的厭煩情緒所捕獲而在媽媽回來後質問她,於是故事就會越來越長,沒完沒了。 而現實生活中,這種突然產生的負面、正面念頭,會成為一個驅動力而讓自己沉迷在其中,幹出各種隨後的事情來。 這幾乎是「正常的心理狀態」了,而我們渾然不覺。
還有,常遇到那種狀況,心裡一股氣憋在心口,似要鼓破而發洩出來但又沒有鼓破的狀態,是否就是第一念和第二念之間的狀態呢?
繼續打坐、摸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