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這課,最大的感受是對於根、識、心念的運作和運用等,有了更深的瞭解。
簡單摘錄一下:
1.端看我們是用六識還是六根。 用六根,根、塵相觸時是「無生」;用六識,則一切萬法生,稱作「六識接觸六塵生萬法」。 所以六識接觸六塵時,就是「有生」,有生就有住、異、滅的狀況。
2.用根的情形:根對塵境所發生的現像是「當下受用」,那個境界我們一般稱之為「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是用一根統攝六根。 比如,「眼」觀世間的「聲音」,意根可以聞到異香。
3.六根與六識的轉化:六識與六根的運作轉換,最好是用禪修,這是最穩當的方法。 當塵境來時,六根接觸六塵後,識性會起作用,心念就起了。 心念產生的那一剎那(第一念),以及隨後的所有心念,都導入薩婆若海,這便是用根的狀況;反之,捕捉不到第一念,則念頭經歷生住異滅,導入八識田中(心念一產生,第六意識馬上捕捉、分別,末那識馬上將它送到阿賴耶識裡歸類)一切萬法生起。
4.心念的產生,不管用的是六識或六根,塵境是不變的,也就是「所」不變。 因此,關鍵是「能」的部分,而非「所」,也就是說,你用的是六識還是六根;「 能」的部分稱為「處」,不管用的是六識或六根,都叫作「處」,六塵則稱為「界」。
5.打坐,即是將心用在那裡,這叫作真正心的法門,它不是從相上來的!重點在於你如何將心安在那裡,至於形式並不重要。
6.世界真正指的是「你有對立,世界便存在」,所以一旦你在對立中,即身在這「世界」裡;若能將此對立轉化成圓融,變成絕對的世界,即是「法界」。 要留意,當你產生對立時,世界是很狹隘的。 反之,當你圓融時,世界就變成全方位的、無限的,那就是「法界」,關鍵在這地方。
7.經典的特色:利用外在的事相來表達內心的本體。
8.聖者和凡夫的區別:聖者完全安住在人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那個存在的真相上,富貴、圓融;凡夫則安住在市儈氣很重的地方,在微不足道的地方斤斤計較,而那些都是虛幻的。 行者知道好與壞,對表相上的差別應該清清楚楚,但他不會有喜歡或不喜歡之感,所以,他在任何環境裡都能夠很自在,沒有逼迫感。 凡夫會有這種欣厭之心、欣厭之情,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於是他會產生逼迫感。
由此,結合自己的體驗:
1.捕捉心念是個很細密的過程。 最近在看師父數息觀的教導,說到了要觀察自己的呼吸,對呼吸清清楚楚,然後,開始數息、隨息,到達止息。 我的理解,止息之後,才有單一念頭突然蹦出來的情形,然後去捕捉念頭(否則念頭如水流,就不是捕捉念頭,而是掬水喝了。 )而目前,自己連持續觀察自己的呼吸還做不到呢,經常就忘了。 但是安靜的時候,還是可以將紛亂的念頭收攝起來,觀察到自己的呼吸,以及呼吸對身體的作用:
a)一口氣吸進來,仿佛「敲擊」了一下身體,五臟六腑跟著這個「敲擊」而有所反應」起伏「。 這個起伏深入身體,餘韻不知道在哪裡消失了。 同時,氣呼出去,在鼻孔處有微弱的觸感。 對於整個的呼吸路徑,還看不清楚,好像到了胸隔處就」把不到脈動」了。
b)有時候,覺得心胸悶堵,這和用腦太過或者不當有關,以至於干擾到了正常的呼吸。 如果是大腦放鬆,並意識到呼吸的情況下,仿佛悶堵就被散開了一些(可憐的五臟六腑,被緊張的大腦勒緊了)。
c)借著觀呼吸,能夠意識到體內五臟六腑放鬆和緊張的狀態對比。
d)綜上,念頭會帶動大腦工作(去捕捉念頭加工處理),大腦工作會影響呼吸,呼吸會牽動五臟六腑。 逆之,則看到念頭後不予理睬,則大腦不勞作,就不會干擾呼吸,則五臟六腑還是怡然自在的。
e)除了鼻子的呼吸,比較安靜的時候,還能感受到體內的一種律動,仿佛還有個呼吸。 這兩個呼吸頻率不一樣,不知道它究竟是啥。
2.教材中提到的那些在專心用功捕捉心念的人,姿勢會很怪,這令我感到奇怪,他們的身體不會緊張麼?如果身體緊張,會影響專心用功麼?雖然念頭是念頭,身體是身體,呼吸是呼吸,但是只要還維繫在一起「共生共榮」著,這期間的關聯總會有互相作用的吧?
3.打坐時候的安心,確實感覺像在豎一個雞蛋,很難保持地很好。 盯緊了則太刻意而且一會兒就走神了,而且身體開始發緊;不盯緊,則好像無記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師父說要提起一個話頭來,緊緊照住。 我嘗試著提個話頭,比如第一念是什麼?這時候,好像真有調製琴弦的感覺了。 琴弦上放個音符上去,就知道琴弦有沒有調適好了。 只是,這個時候好像既在關注話頭有沒有照住,又在觀鼻息,置心兩處了。 難不成要放掉一個?那種有意無意,渾然天成的感覺還在摸索中。
4.對立和圓融。 雖然還不能體會到真正的圓融,但是,確實體會到對立所帶來的痛苦。 佈施掉自己的意見,讓生命能量流動起來,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有時候執著勁兒上來了,硬是佈施不掉,只能讓自己吃苦果了。 對立和圓融,在溝通過程中,是用得很多的。 為人處事、溝通交流,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自覺地降伏自己,佈施掉自己的對立意見,或者退一步,繞個角度,人和事情就全然不一樣了。 這些還完全到不了舍識用根的程度,只是轉個念,但是已經可以發揮了巨大的善巧方便,更不用說真的舍識用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