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2
jsmtseng
Admin
6 posters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Empty 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周四 1月 22, 2015 7:21 am

Admin


Admin

《非常心經》(二):第二章 捕捉心念
附件
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Attachment12.心經(一)第十二課--捕捉心念.doc
您無權下載這里的附件。
(53 Kb) 下載 2 次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2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Empty jsmtseng 周二 6月 16, 2015 12:59 pm

jsmtseng



第十二課 ──「捕捉心念」

禪定的訓練,比較容易感受得到捕捉心念;如果用推理的方式,較難體會,因那也只能按照別人講的邏輯加以推演。假若經過指導,運用的方法正確,即便能有一、兩次成功,那生命品質就會完全改觀,生命的智慧也會隨之不斷地提升,成就確實是不可思議。

修行的過程,是轉化掉凡夫性,其實是很辛苦,換言之,即是用「根性」而不用「識性」。當了解識性,生、住、異、滅的產生及運作;知道運用六識所產生的心念為「有生」,運用六根,就不產生心念,根對塵境所發生的現象是「當下受用」,說起來容易,但往往感受不到那個境界,那個境界稱之為「都攝六根」;就是用一根統攝六根,所以能用「眼」觀世間的「聲音」。要留意到,聲塵是用耳朵聽的,如何能用眼觀?這就是修行的功夫,要都攝六根才有可能。當是修行進入某種境界後,運用眼、耳、鼻、舌、身、意的任何一根,都可以產生感覺,而那感覺則是從你所修的那一根而來的。譬如我修意根,意根也可以聞到異香,不是用鼻子喔,要記得這一點。因此物理現象也能改變的道理在此;修行可以超越生理現象及物理現象。

六識與六根的運作轉換,最好是用禪修,這是最穩當的方法。當塵境來時,心念產生的那一剎那,即使通通捕捉不到,也不會有任何副作用。心念的產生,不管用的是六識或六根,塵境是不變的,也就是「所」不變。因此,關鍵是「能」的部分,而非「所」,也就是說,你用的是六識還是六根;「能」的部分稱為「處」,六塵則稱為「界」。

轉識成智或捨識用根的方法,就禪修而言,叫作「細細的修行」,因為要捕捉那極微細的心念。六根接觸六塵後,識性會起作用,心念就起了,而心念起,才能捕捉心念;如果沒有心念,只是坐在那裡,就會變成打妄想,而你又不知道那是法塵起作用。打妄想即是意根與法塵接觸,這部分是很微細的。能捕捉到第一念,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訓練,倘若花三年的功夫訓練後,進入到第一念和第二念之間,那時的修行,才算是「上道」而將前面好幾念過濾掉的那個過程,就稱為「助道資糧」。

打坐,即是將心用在那裡,這叫作真正心的法門,它不是從相上來的。重點在於你如何將心安在那裡,至於形式並不重要。要能抓得住這個要領,這是真正能轉識成智、捨識用根的修行法。

經文「不生不滅」是體,「生住異滅」是相,「不生不滅」其實是把「生住異滅」的整個過程簡略掉之後的講法。「生」之後經過「住」、「變異」的過程才是「滅」,但一般總是說「不生就不滅,有生就有滅」,這樣子就帶過去了,讓人不容易明白原來它是透過生、住、異、滅的過程。修行要知道這個過程。

不生不滅,是指用六根,不用六識。用六根就不生了,即使生了也是到薩婆若海去,而不是八識田中。凡夫即是因為八識的作用才起一切萬法,若轉入薩婆若海,則萬法俱寂,涅槃就是寂滅;寂滅便是這個意思。所以能修到第一念,並通通將它導入薩婆若海,那就是入涅槃了,入涅槃就開悟了,開悟就開在這地方--如何捕捉到心念的產生,並導入薩婆若海,亦即恆在定中,此謂之「成道」、「入涅槃」。

因此,用六根,根、塵相觸時是「無生」;用六識,則一切萬法生,稱作「六識接觸六塵生萬法」。所以六識接觸六塵時,就是「有生」,有生就有住、異、滅的狀況。不僅如此,它進入阿賴耶識,會累積,這時候開始分別--分別福業、罪業、不動業……會一直「積集增長」。如果你能從這裡來看自己的生命,就極為壯觀了。虛妄的生命積集造業,就是這樣來的。

我們講的「蘊、處、界、緣起、諦」的「界」,與「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界」,其定義是不同的。文字看起來一樣,然而意義是不同的。例如「法界」和「世界」,一般概略的說法是「法界就是世界,因為塵境都一樣」。世界真正指的是「你有對立,世界便存在」,所以一旦你在對立中,即身在這「世界」裡;若能將此對立轉化成圓融,變成絕對的世界,即是「法界」。當你產生對立時,世界是很狹隘的。反之,當你圓融時,世界就變成全方位的、無限的,那就是「法界」,關鍵在這地方。這也是為何和上講「你的極樂世界和我的不同」,因為你說的是「有為法的極樂世界」,我說的是「常寂光土、一真法界的極樂」,這是不同的,然而你在這地方分辨不出來。你、我同樣活在這世界,尚未開悟前稱為「世界」,開悟後便稱「入法界」,差別在此。

3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周四 6月 18, 2015 7:19 am

conji2



sunny

王铮





學習這課,最大的感受是對於根、識、心念的運作和運用等,有了更深的瞭解。

簡單摘錄一下:

1.端看我們是用六識還是六根。 用六根,根、塵相觸時是「無生」;用六識,則一切萬法生,稱作「六識接觸六塵生萬法」。 所以六識接觸六塵時,就是「有生」,有生就有住、異、滅的狀況。

2.用根的情形:根對塵境所發生的現像是「當下受用」,那個境界我們一般稱之為「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是用一根統攝六根。 比如,「眼」觀世間的「聲音」,意根可以聞到異香。

3.六根與六識的轉化:六識與六根的運作轉換,最好是用禪修,這是最穩當的方法。 當塵境來時,六根接觸六塵後,識性會起作用,心念就起了。 心念產生的那一剎那(第一念),以及隨後的所有心念,都導入薩婆若海,這便是用根的狀況;反之,捕捉不到第一念,則念頭經歷生住異滅,導入八識田中(心念一產生,第六意識馬上捕捉、分別,末那識馬上將它送到阿賴耶識裡歸類)一切萬法生起。

4.心念的產生,不管用的是六識或六根,塵境是不變的,也就是「所」不變。 因此,關鍵是「能」的部分,而非「所」,也就是說,你用的是六識還是六根;「 能」的部分稱為「處」,不管用的是六識或六根,都叫作「處」,六塵則稱為「界」。

5.打坐,即是將心用在那裡,這叫作真正心的法門,它不是從相上來的!重點在於你如何將心安在那裡,至於形式並不重要。

6.世界真正指的是「你有對立,世界便存在」,所以一旦你在對立中,即身在這「世界」裡;若能將此對立轉化成圓融,變成絕對的世界,即是「法界」。 要留意,當你產生對立時,世界是很狹隘的。 反之,當你圓融時,世界就變成全方位的、無限的,那就是「法界」,關鍵在這地方。

7.經典的特色:利用外在的事相來表達內心的本體。

8.聖者和凡夫的區別:聖者完全安住在人生、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那個存在的真相上,富貴、圓融;凡夫則安住在市儈氣很重的地方,在微不足道的地方斤斤計較,而那些都是虛幻的。 行者知道好與壞,對表相上的差別應該清清楚楚,但他不會有喜歡或不喜歡之感,所以,他在任何環境裡都能夠很自在,沒有逼迫感。 凡夫會有這種欣厭之心、欣厭之情,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於是他會產生逼迫感。


由此,結合自己的體驗:

1.捕捉心念是個很細密的過程。 最近在看師父數息觀的教導,說到了要觀察自己的呼吸,對呼吸清清楚楚,然後,開始數息、隨息,到達止息。 我的理解,止息之後,才有單一念頭突然蹦出來的情形,然後去捕捉念頭(否則念頭如水流,就不是捕捉念頭,而是掬水喝了。 )而目前,自己連持續觀察自己的呼吸還做不到呢,經常就忘了。 但是安靜的時候,還是可以將紛亂的念頭收攝起來,觀察到自己的呼吸,以及呼吸對身體的作用:

a)一口氣吸進來,仿佛「敲擊」了一下身體,五臟六腑跟著這個「敲擊」而有所反應」起伏「。 這個起伏深入身體,餘韻不知道在哪裡消失了。 同時,氣呼出去,在鼻孔處有微弱的觸感。 對於整個的呼吸路徑,還看不清楚,好像到了胸隔處就」把不到脈動」了。

b)有時候,覺得心胸悶堵,這和用腦太過或者不當有關,以至於干擾到了正常的呼吸。 如果是大腦放鬆,並意識到呼吸的情況下,仿佛悶堵就被散開了一些(可憐的五臟六腑,被緊張的大腦勒緊了)。

c)借著觀呼吸,能夠意識到體內五臟六腑放鬆和緊張的狀態對比。

d)綜上,念頭會帶動大腦工作(去捕捉念頭加工處理),大腦工作會影響呼吸,呼吸會牽動五臟六腑。 逆之,則看到念頭後不予理睬,則大腦不勞作,就不會干擾呼吸,則五臟六腑還是怡然自在的。

e)除了鼻子的呼吸,比較安靜的時候,還能感受到體內的一種律動,仿佛還有個呼吸。 這兩個呼吸頻率不一樣,不知道它究竟是啥。


2.教材中提到的那些在專心用功捕捉心念的人,姿勢會很怪,這令我感到奇怪,他們的身體不會緊張麼?如果身體緊張,會影響專心用功麼?雖然念頭是念頭,身體是身體,呼吸是呼吸,但是只要還維繫在一起「共生共榮」著,這期間的關聯總會有互相作用的吧?

3.打坐時候的安心,確實感覺像在豎一個雞蛋,很難保持地很好。 盯緊了則太刻意而且一會兒就走神了,而且身體開始發緊;不盯緊,則好像無記了,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 師父說要提起一個話頭來,緊緊照住。 我嘗試著提個話頭,比如第一念是什麼?這時候,好像真有調製琴弦的感覺了。 琴弦上放個音符上去,就知道琴弦有沒有調適好了。 只是,這個時候好像既在關注話頭有沒有照住,又在觀鼻息,置心兩處了。 難不成要放掉一個?那種有意無意,渾然天成的感覺還在摸索中。

4.對立和圓融。 雖然還不能體會到真正的圓融,但是,確實體會到對立所帶來的痛苦。 佈施掉自己的意見,讓生命能量流動起來,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有時候執著勁兒上來了,硬是佈施不掉,只能讓自己吃苦果了。 對立和圓融,在溝通過程中,是用得很多的。 為人處事、溝通交流,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自覺地降伏自己,佈施掉自己的對立意見,或者退一步,繞個角度,人和事情就全然不一樣了。 這些還完全到不了舍識用根的程度,只是轉個念,但是已經可以發揮了巨大的善巧方便,更不用說真的舍識用根了。



5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Empty 李威立 周日 6月 21, 2015 8:14 pm

Will Lee



師父這一課強調「真的修行是用修的,不是用聽的」要多禪坐,捕捉自己的心念,也要知道修行是很辛苦的,「真正的修行,一定得經過千錘百鍊。」對我而言,初學時很笨不了解這一段路的長遠,常常會想抄捷徑,尋找快速成功的方法,在這方面也會產生很多妄想。現在雖然還在初學當中,但是有了師父提醒,自己有一點感受,感覺比較踏實一點。師父常常強調資糧道的重要,底子要先打好。先踏實,接下來千錘百鍊,我想我是有的瞧了!

師父說「修行是在訓練我們生命的本能,所謂本能就是『放野』」也說了「「很多戒律,事實上是在訓練你的生命本能」。讀到這一段時本來不太懂就帶過,後來複習時發覺「生命的本能」「放野」「戒律」是很重要的。雖然師父說到這一段的前提是福報,但不免讓我想到:學佛要多用心才算及格?在家學習是不是終究是業餘嗜好呢?

其實我大慨還沒有真正體會到這一生當人學佛的不可思議的福報,不過真的恨感激師父跟老師們解開枷鎖的鑰匙都送上門來了,只怕決心毅力不夠,浪費這個真正珍貴的機會。

6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周一 6月 22, 2015 7:21 am

conji2



王铮 寫到:

學習這課,最大的感受是對於根、識、心念的運作和運用等,有了更深的瞭解。
....................................................................


王錚同學:

1.您的摘要很令人受用。
2.不是所有用功捕捉心念的人都一定會有怪姿勢。
3.「只是,這個時候好像既在關注話頭有沒有照住,又在觀鼻息,置心兩處了。 難不成要放掉一個?」最好擇一而入。
4.最後提到的關鍵字眼很重要:轉

sunny

7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周一 6月 22, 2015 7:33 am

conji2



Will Lee 寫到:師父這一課強調「真的修行是用修的,不是用聽的」要多禪坐,捕捉自己的心念,也要知道修行是很辛苦的,「真正的修行,一定得經過千錘百鍊。」
..............................................................................
威立同學:

1.「學佛要多用心才算及格?」這個問題,您自己的生命「隨時」在回答您,不知道您聽到了嗎?
2.是不是業餘,無關乎在家出家,而是視其用心的程度。
3.「只怕決心毅力不夠,浪費這個真正珍貴的機會。」不要「怕」!因為「怕」也是妄想!將妄想的工夫拿來用功,一直往前走,就對了!

sunny

8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林聿青 作業繳交 周三 6月 24, 2015 6:37 pm

cloudgarden



本課的主題是「補捉心念」,進入這個階段,有細節處需要特別留意。
行者在進入某境界之後,可以一根都攝六根,視個人所修的那一根而來;當塵境來時,心念產生的那一剎那,將其補捉住。此中,是用一根統攝六根,然而我個人的領會則是以意根為主。因為心念的產生源於第六意識,第六意識不只是只有意識,還包刮前五識,文中以聞到異香為例,應是第六意識中的鼻識,而非鼻根接觸香塵的最原始鼻識。
是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和上提醒我們:「補捉心念須非常專注,但要小心,專注於什麼?」如果補捉到的是法塵的綜合塵境,往往會使人以為是補捉到心念,結果不知不覺被心念所補捉,還渾然不知,這就麻煩了。因此,「專注於什麼?」是行者必須常常自我反問、檢驗的關鍵點。通常我們都說要專注於呼吸,而我發現稍一偏差,就會變成在調練呼吸,錯以為自己數息數得很穩,其實是被「專注於呼吸」這個念頭帶走了。因此,深深體會到修行的每一步,都要小心謹慎,功夫才會真正紮實。

透過「三有三無性」,和上再度強調,行者要如何能夠「安住在人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那個存在的真相上」。對於遍計所執性的情有理無,和依他起性的假有性無,我還能夠在思惟上有所理解,但是對於圓成實性的真有相無,就很不容易抓到要領。到目前為止,所能體會的就是,此真有是存在的真有,也就是和上所說的「那個存在的真相」,但是要如何轉為「相無」,則還在摸索之中。
依和上的提示,這個轉化是要將對立轉為圓融,將世界轉為法界。這個分野並不是在相上的差別,而是在行者的心境。對之於相,行者依然是清清楚楚,了了分別,但是卻不受牽制。就我的理解,就是相的存在是真實的,真有實有,不是修行之後就消失了,行者不會如此愚蠢作想;然而,行者的功夫就在於不為所動,不被干擾,不止是沒有被逼迫的苦,也沒有欣厭愛惡的反應,自在於相的存在之中。因此,自在與存在是同時的,不是對立的有我就沒你。「相無」,應該指的是行者的自在心境吧?

9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周四 6月 25, 2015 7:16 am

conji2



「通常我們都說要專注於呼吸,而我發現稍一偏差,就會變成在調練呼吸,錯以為自己數息數得很穩,其實是被『專注於呼吸』這個念頭帶走了。因此,深深體會到修行的每一步,都要小心謹慎,功夫才會真正紮實。」說的真好!聿青同學非常用心! sunny

10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12 第十二課討論區 周五 6月 26, 2015 9:52 am

Admin


Admin

大家好,

[心經(一) 第十二課學員心得整合] 彙整完成,這課之後再差一課就能完成這學期的所有作業,請大家繼續努力,同時請至下列網址參考整合後的心得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4SNGn75DvulT2Y1TEllRThQTlE

敬祝 法喜充滿

華嚴學苑 合十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