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華嚴學苑推廣教育中心

~~~~~~~~~~~~~~~~~~~~


您沒有登錄。 請登錄註冊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5 posters

向下  內容 [第1頁(共1頁)]

1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周四 1月 22, 2015 7:21 am

Admin


Admin

《非常心經》(二):第三章 三輪體空?

大家好,這是這學期最後一堂課,請大家加油加油,認真到最後.....
附件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Attachment13.心經(一)第十三課--三輪體空?.doc
您無權下載這里的附件。
(59 Kb) 下載 2 次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2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jsmtseng 周五 6月 26, 2015 5:25 am

jsmtseng



第十三課 ──「三輪體空?」

三輪體空,從佛法的基本理論來講就是蘊、處、界,而這三者和合所起的作用皆有因緣、緣起,其中也涵蓋了極複雜的心理作用和情緒;識性的作用,本身就有很多因緣,而五蘊的存在,也有很多因緣,除了它們個別的因緣觀以外,蘊、處、界三者和合,又有一重因緣觀。這重重無盡因緣並不是那麼單純的,它不斷地再起因緣變化,所構成的力量相當大。

由此可以體會到,「三輪皆因緣起而體空」這個事實,如此就變成五蘊是空,根、境、識也是空。這便是經文講五蘊皆空之後,接著再講「諸法空相」這個結論,最後又談「空中無色受想行識……」。三輪體空的觀念,在理念上可以很容易打通,但在行法上不通,所以修行上一定要透過「如來聖性觀」的修持法來修,把三有性轉成三無性。
現代人雜訊太多,尤其是知識分子懂很多,就因為用腦筋(識性),所以容易打妄想,老是抓不到修行的要領,結果就跟不上修行的生命洪流;而我們的六識,因每個人的背景各異,意識形態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再經個人的推理後,便成為生命的因素,這叫雜質,又叫惡質,它會起作用。修行就是要把這些惡質、雜質除掉,讓本質顯現出來。

諸法空相之後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六不。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不生不滅」,從不生不滅中看心念的緣起,也就是「無五蘊」的部分;意識就是處,六識的緣起,從「不垢不淨」來看是「無識」;從「不增不減」上看六塵緣起,是沒有塵境,即「無塵境」的部分。這三部分是和上特別開市示補充的。五蘊中「色」的部分通常不談,因為色和六塵比較接近,從六塵的色可以看不增不減的部分,至於受想行識,通常是講不生不滅。

一個修行成就的人,對於迷惑顛倒的廣大群眾,要發起大慈悲心,才能攝受、教化和調伏,慈悲是智慧的運用,是另一個領域,不是我們初學者所能了解與體會的,慈悲運用的過程有種種的境界,初學者根本感受不到。

在「隨緣」度眾時,是不強求的,因為眾生有他自己的條件,要運用智慧隨緣度化。由此來看塵境,是指我們本身心裡很清淨,看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都是圓融的,經文這裡是指這種境界。佛教所謂慈悲、教化、攝受和利益眾生,是指生命中的覺醒。

對塵境要能看到「不增不減」,這是一種緣起,這就是智慧。六識(意識形態),是不垢不淨,因為它是在講識性,識性本身會分別判斷。在世間的那種情況則不是這樣,尤其當我們識性發達起來以後,完全都是以世間標準來衡量,這時候會看到的好壞,這就是垢、淨在起作用了,然而在空性是沒有這些的。

五蘊講的是心念的產生作用(生、住、異、滅)。一般講「觀受是苦」,其實,受是一種接納。不曾經過最嚴格的訓練,所以不知道,也感受不到接納以後的痛苦。受、想、行、識,這裡面涵蓋了心念的產生、作用、存在。

就「一切法」而言,心念的產生是有生有滅;若從「空性」中來看,它是不生不滅。有生有滅,其實是意識的作用;意識,現代稱為「大腦的作用」。

現在講的受想行識,是要「觀第一念」--六識接觸六塵,第一念是如何產生的?這是指大腦如何開始起作用的那個「因」,並非指生理組織的部分,而是令生理組織開始起作用的因在哪裡,要找出來。這部分唯有透過禪坐,方能得見。它是有個「緣」來刺激,「因」才會出現,於是「果」就來了。所以從空性當中來看,它是不生不滅。這不生不滅是講五蘊的空,五蘊緣起觀空,故不生不滅;六識緣起觀空,故不垢不淨;六塵緣起觀空,則不增不減。

講三輪體空,雖然體是空,但相是有的。「三無性」是「理無」、「性無」、「相無」。雖說「相無¬」,但從外面看又有。三無性的部分都是講體空,體空當然是相無,這個是直接對破的,但我們看的東西都「有」,「有」是假相的有,從本體看它是空的。

從五蘊來講,心念是不存在的,它不生不滅,所以是不存在的。虛幻的人生,是因為心念的存在所以才活著,要記得這一點,假如沒有記憶資料的基礎去進行邏輯推理,人的心念根本不存在。當一個人毫無心念的時候,他便是活在永恆裡;當一個人活在心念的對立之中,他就活在娑婆世界裡,極樂是永恆的世界,唯有在永恆的環境裡,那個生命才是永續的。但大腦無法存在永恆的環境和背景當中,大腦是依靠對立而存在的。對立是在合理的邏輯推理上,所以我們也就一直活在虛幻的生命裡。

「體空」的意義,便是告訴我們真實的生命是什麼。真實的生命,以往我們稱作第二生命,它告訴我們的是第二生命的狀態,也就是法身慧命的狀態。現在我們對虛幻的人生不了解,因此它舉出第二生命的體空,讓我們了解自己的生命。

講「相」,就講「體空」,而體空是屬於相的存在,從外相上來看,我們知其所以然,此即為何我們要從生命上來講,因為這樣才有辦法解釋第一生命跟第二生命。「色身」是第一生命,「法身」是第二生命的本質,而「慧命」是第二生命的作用,故曰「法身慧命」。講體空是讓我們體會到第二生命的存在,透過第二生命來看第一生命。弄清楚「體空」和「相」這兩種狀況,其實是指第一生命和第二生命。以第一生命來供佛,不管如何恭敬虔誠,都屬有限。體空則屬第二生命的領域,能以第二生命的境界來供佛,那才是真正不可思議。《華嚴經》講的「如法供養」、「法供養」,都是指第二生命的供養。唯有以第二生命來供養,才是真供養。

說明體空、空性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們第二生命的存在,當然,它並不否認第一生命假相的存在,因為塵境皆然。就成就者而言,從法身的立場來看這些塵境,他不會否認塵境的存在。一個成就者,不是死後才成就的。因此,對於第二生命存在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關鍵,修行如果只停留在第一生命的摸索,要進入第二生命就很困難,所以要用什麼正確的方法才能進入第二生命,便是關鍵。第二生命所展開的,無遠弗屆。全方位的生命觀才能讓我們感受到華嚴的富貴,否則什麼富貴也看不到。我們所牽扯到的、所感受到的,都還是第一生命的東西,尤其當我們運用大腦去思惟、追求、推理時,根本就自限於第一生命的範圍裡。

3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周五 6月 26, 2015 11:50 am

conji2



sunny

王铮



這一課,我將摘錄一些教材中的內容,或者後面寫上自己的認識。 零零總總,不成系統。

1.三輪體空,蘊、處、界三輪因緣和合,有相而體空。 因緣和合重重無盡,絕不單純。--- 有時候遇到內心糾結的事情,真的會有些發懵:究竟是怎樣的因緣啊,呈現了這麼哭笑不得的一幕。 喝茶去,拜懺去。

2.色身是我們的第一生命,是虛幻的生命;法身慧命是我們的第二生命,是真實的生命。 所謂虛幻和真實,在相上看是一樣的,在體上若認為是實有的,則進入虛幻,若體上能」證得「它的空性,則進入真實。

3.本質、惡質、雜質: 同一件事情,為何每個人的意識形態都不同?這便是思想背景的差異,而這個思想背景就是從累積的記憶資料裡頭來的,再經個人的推理後,便成為生命的因素,這種生命因素有的叫雜質,有的叫惡質,它會起作用。修行就是要把這些惡質、雜質除掉,讓本質顯現出來。----提純,首先從識別開始,識別到自己的背景是怎樣的。 一個從外新來的資料,如何被染的?初步的觀心,就是在觀這個。 遇到幾次事情,發現新資料「進入的那一刻」,情緒立刻跟著轉起來,身體跟著有所反應(仿佛體內颳風一樣);意識到後,立馬改變染「新資料」的方式,情緒趨於平復,身體內也安靜下來,生命能量的流失刹住了很多。 這些,越早意識到越有助於轉念。 待情緒還不成勢,容易轉;一旦成氣候,那就狂風驟雨了。所以,警覺性很關鍵。

4.教材上說到,因為用大腦習慣了,所以,對於修行,感覺懂了,但抓不到修習的要領。最近,自己的一個感受就是背誦大悲咒。當嘴巴放開背,似乎不用大腦的,這感覺真跟玩滑滑梯似的,一路溜下去,還真有點擔心。終於大腦抓住嘴巴了,就卡住了,背不下去了。 背得很順溜的時候,自己也不知道在背啥,是不是無記呢? 真是卡住了,仿佛又參與了識性。 有點應了教材中的話:「因為識性發達嘛,所以想得很厲害,結果就跟不上修行的生命洪流。 」 即便是「填滿生命空間」的持咒,也有要領在期間。 有時候隨順著慣性背誦,連背得繞圈子了都會注意不到。 不用大腦,也不是無記的清晰狀態,有時候就連1分鐘也保持不住(因為這1分鐘之內還會停頓背誦不下,然後一下子又不知道背到哪裡了,得去回想一下)。

5.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不生不滅」,從不生不滅中看心念的緣起,也就是「無五蘊」的部分;意識就是處,六識的緣起,從「不垢不淨」來看是「無識」;從「不增不減」上看六塵緣起,是沒有塵境,即「無塵境」的部分。--- 因為緣起,所以皆空。六識「不垢不淨」,我們的垢淨都是基於背景中的意識形態而來的。因為分別而有垢淨之分;六塵其實未變,只是我們看待的角度換了、定義也跟著變了,所以不增不減。念頭的產生,也是識、塵相觸。在虛幻的世界裡有生滅,若在真實的世界裡,則直接導入薩婆若海,所以無生也無滅。 最近聽師父《梵行品》的講經,說到「隨緣離緣,隨相離相,世間法可以依著進來,而出世間法可以同時成就。 」我在想,關鍵就是處理好根性和識性。 需要用根性的時候就用根性,需要用識性的時候就用識性,而且在用識性的時候,雖然有生滅、垢淨、增減,但是清清楚楚它的虛幻性。 如此,世間、出世間往來,如行雲流水一般。

6.現在我們所講的受想行識,是要你「觀第一念」--六識接觸六塵,第一念是如何產生的?這是指大腦如何開始起作用的那個「因」,並非指生理組織的部分,而是令生理組織開始起作用的因在哪裡,你要找出來。這部分唯有透過禪坐,方能得見。它是有個「緣」來刺激,「因」才會出現,於是「果」就來了。 --- 令生理組織起作用,這個讓我想到了治病。 我們或者用心理治療,給人一個故事,讓他從原有的意識背景中挪出來,走到另一個故事裡,讓身心好受一些;或者用草藥。 草藥的氣味可以導引人體體內的真氣運行,從而治療疾病。 或者光,或者聲音,給一個刺激的因。 那麼令大腦產生第一念的那個刺激因,在外在的意識、聲光電、氣味等等中間麼?來自「塵」麼?來自「識」麼?突然又想起了師父講座中說起過的「根的當體記憶」和「識的當體記憶」,以及這兩個當體記憶交接的過程。 比如手觸熱杯子,熱的感受出現了,積累到一定熱量,意識進來了:再熱下去,手要燙傷的。 於是,意識給出一個命令,把手移開。 手於是就離開了熱杯子。 比如走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鼻子開始悶悶的,聞不到特別的氣味;但是慢慢的,這個氣味積累到一定程度,鼻子識別出來了,是」檸檬酸「。 這其中,確實好像存在一個根到識的交接過程。 舍識用根,即便杯子很燙,也能安然享受、如如不動。 繼續體會去。

5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學員林聿青 作業繳交 周三 7月 01, 2015 5:54 pm

cloudgarden



本課中提到六根六識六塵組成十八界,讓我突然想到地藏經所言:「三海之內有大地獄,所謂大者,具有十八」。難道這十八地獄就是六根六識六塵和合所成?而所謂的「三輪體空」,也不是以往所知的「我布施五百塊給他」如此簡單!
六根六識六塵,蘊處界,或者是根境識,無一不也都是透過因緣和合的作用才存在的。過去各有各的因緣,和合又是一重因緣,如果繼續衍生下去,未來豈不也是無窮的因緣?我不禁想到華嚴經所言的「因陀羅網」,是不是也是如此串連而成?

基於因緣故,所以三輪皆空。
和上一步步引導我們去理解「空」的真諦,我才比較能夠體會佛法的深奧,得以澄清過去膚淺的認知。原來金剛經所言的「無相」境界,是必須經過三有三無性的修行而來,豈是那麼簡單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如此想當然耳就可以達成的!金剛經以「我、人、眾生、壽者」為代表而說「相空」,但是我們若不能真正領會「體空」(假有性無),「相無」就會淪於意識形態的自我感覺而已。
修學三有三無性,除了要理解其中轉化的過程之外,還要實地操作,以蘊處界為練習的標地,也就是以自己的心性變化,逐一去磨練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以至於圓成實性。若以十八界乘以三有三無性,就有五十四的主題需要練習,若再加入因緣和合的變化,修行之路已不是一時一刻所能成就!

心經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作為蘊處界的因緣觀。
以不生不滅觀五蘊之空性,逆向去找出大腦開始起作用的第一念,是行者在禪坐時的首要功課,體驗到「真體空」,但是仍然不否定「假相有」。「體空、相有」是透過「心念的存在 (相有/依他起性)」來表示一切法的作用,而不是單指一切法的表相 (心念的產生/遍計所執性)而已;因此肯定作用是「實有」的。然而,作用也可以說是緣生而起,甚至於也可以成為其它和合過程中的「緣」。既然是因緣,必然也是體空無常,此時所有的相,皆歸於空,才是真正空性所在的「相無」。

古人礙於詞窮,一言以蔽之。今人卻因意識形態強烈,只能在語言文字上打轉。行者必須突破這利弊參半的現況,以自己的真實生命為實驗現場,去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我的心得是:佛菩薩掌握的是作用。在第一念之後,不入情執,不滅因緣,而能進入第二生命以及無窮盡的法身慧命,發揮生命的無限意義。

6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周四 7月 02, 2015 7:20 am

conji2



王铮 寫到:這一課,我將摘錄一些教材中的內容,或者後面寫上自己的認識。 零零總總,不成系統。

.................................................................

4.教材上說到,因為用大腦習慣了,所以,對於修行,感覺懂了,但抓不到修習的要領。最近,自己的一個感受就是背誦大悲咒。當嘴巴放開背,似乎不用大腦的,這感覺真跟玩滑滑梯似的,一路溜下去,還真有點擔心。終於大腦抓住嘴巴了,就卡住了,背不下去了。 背得很順溜的時候,自己也不知道在背啥,是不是無記呢? 真是卡住了,仿佛又參與了識性。 有點應了教材中的話:「因為識性發達嘛,所以想得很厲害,結果就跟不上修行的生命洪流。 」 即便是「填滿生命空間」的持咒,也有要領在期間。 有時候隨順著慣性背誦,連背得繞圈子了都會注意不到。 不用大腦,也不是無記的清晰狀態,有時候就連1分鐘也保持不住(因為這1分鐘之內還會停頓背誦不下,然後一下子又不知道背到哪裡了,得去回想一下)。
................................................................
王錚同學,您能將教材內容與實務經驗相對照,並提供給我們參考,很是令人受益。需特別留意的是,這個「慣性」的問題,一定要找出辦法來解決它喔! sunny

7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周四 7月 02, 2015 7:34 am

conji2



cloudgarden 寫到:本課中提到六根六識六塵組成十八界,讓我突然想到地藏經所言:「三海之內有大地獄,所謂大者,具有十八」。難道這十八地獄就是六根六識六塵和合所成?而所謂的「三輪體空」,也不是以往所知的「我布施五百塊給他」如此簡單!

...........................................................
古人礙於詞窮,一言以蔽之。今人卻因意識形態強烈,只能在語言文字上打轉。行者必須突破這利弊參半的現況,以自己的真實生命為實驗現場,去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我的心得是:佛菩薩掌握的是作用。在第一念之後,不入情執,不滅因緣,而能進入第二生命以及無窮盡的法身慧命,發揮生命的無限意義。
豈止十八地獄?天堂也是如此!又何止天堂?三界六道實無例外。 sunny

8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周四 7月 02, 2015 8:03 am

王铮




................................................................
[/quote]
王錚同學,您能將教材內容與實務經驗相對照,並提供給我們參考,很是令人受益。需特別留意的是,這個「慣性」的問題,一定要找出辦法來解決它喔! sunny [/quote]

感谢老师这几个月耐心细致的指点。
课都上完了,我才开始做功课...... 嗯,我想办法去解决这个“惯性”问题。不能“浮皮潦草”地持咒。 :)



9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周四 7月 02, 2015 8:50 am

conji2



不敢當!課只是個引子,路要繼續地走下去喔!為了自己。 sunny

10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周五 7月 03, 2015 6:57 am

王铮



conji2 寫到:不敢當!課只是個引子,路要繼續地走下去喔!為了自己。 sunny

嗯!一定! :)

11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周五 7月 03, 2015 9:42 am

Admin


Admin

大家好,

[心經(一) 第十三課學員心得整合] 已彙整完成,這是本學期最後一堂課的學員心得,讚嘆各位這學期的認真努力,相信大家都因此而有滿滿的心得與收穫,歡迎請至下列網址參考整合後的心得

https://drive.google.com/open?id=0B4SNGn75DvulWnFLVWtUQk9vYXM

同時,在此祝願大家在修行的道路上永遠精進不退,超越再超越。

敬祝  法喜圓滿

華嚴學苑 合十

https://huayeneducation.666forum.com

12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周日 7月 05, 2015 8:31 pm

cloudgarden



<豈止十八地獄?天堂也是如此!又何止天堂?三界六道實無例外。>

老師的意思是?:「千萬世界乃及國土,或有地獄或無地獄,或有女人或無女人,或有佛法或無佛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亦復如是」?
這個道理可以理解,卻無法深心。
謝謝老師提醒!

13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Empty 回復: 6/22 第十三課討論區 周一 7月 06, 2015 7:07 am

conji2



既是華嚴弟子,必知華嚴說「三界唯心」,則豈有例外?又夫復何疑? sunny

回頂端  內容 [第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
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